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加强对甘蔗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与实践,可以全方位升高整个蔗糖业的经济收益和科学技术水准,减少加工的本钱,增多收益,可以完成甘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甘蔗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普遍遍布于台湾、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区域。在甘蔗的生产过程中,最大最难的步骤就是甘蔗的种植。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种植技术是一垄双沟种植法,而对一些情况稍微特殊的地域就使用甘蔗深沟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甘蔗,人们并非鲜见,其茎不仅可以生食,而且是制糖的良好原料。其副产品糖蜜可酿洒、制作酒精;蔗渣可制隔音饭、纸浆等。因此,甘蔗成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大农民长期种植的主要作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甘蔗在我国种植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种植区域一直限于长江以南地区。“桔不过淮,蔗不过江”,已成为历史定论。由于甘蔗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北方的广大农民一直梦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甘蔗,走上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3.
甘蔗,人们并非鲜见,其茎不仅可以生食,而且是制糖的良好原料.其副产品糖蜜可酿酒、制作酒精;蔗渣可制隔音板、纸浆等.因此,甘蔗成为我国南方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大农民长期种植的主要作物.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进展缓慢,2011/2012和2017/2018榨季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0.07%和1.42%。《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棉油糖、果菜茶等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2025年"甘蔗收获机械化率达到30%"。现阶段推进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在于明确适应本地区的甘蔗机械化技术、土地流转模式和农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甘蔗种植、蔗糖业发展及国内外甘蔗机械收获技术的现状,提出我国的甘蔗收获机械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灰包病或公甘蔗,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分蘖期,该病在我国各产蔗省区普遍发生。随着中国蔗区不断扩大,蔗田连年连作,甘蔗黑穗病日渐猖獗,高发病区黑穗病率达30%以上。发病后蔗株从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随后叶片、节间变细,最终不能形成  相似文献   

7.
由于甘蔗具有抗逆性强、能量效率高、生产成本高等优势,甘蔗制燃料乙醇在世界燃料乙醇生产、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利用甘蔗制燃料乙醇当前已具备充足的原料供应能力,成熟的育种技术、乙醇发酵、蒸馏技术,较好的经济效益,都使甘蔗燃料乙醇生产潜力巨大。因此,我国可以在未来5年内,利用我国现有甘蔗原料资源,打造年产能150万~200万t燃料乙醇、226亿kw·h绿色电力和100万t绿色肥料的新兴甘蔗乙醇产业群。  相似文献   

8.
正甘蔗按用途来分主要有用于生产蔗糖和供鲜食的甘蔗两种,后者俗称果蔗。我国果蔗按皮色主要分黄皮果蔗和黑皮果蔗两种,产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区。果蔗汁多清甜,脆嫩爽口,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健胃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每到春季时节,各种媒体上会出现有关"红心甘蔗有剧毒"这样的报道,引起了大家对消费安全的担心。事实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正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一直限于北纬24℃的长江以南地区,故有"桔不过淮,蔗不过江"之说。近年来,随着南凉北热气候变化和品种改良驯化、栽培技术完善以及设施农业出现和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技术应用,甘蔗在北方种植取得了成功,改变了我国甘蔗只能种植在长江以南的历史,甘蔗产业现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0.
甘蔗黑穗病又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灰包病或公甘蔗,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分蘖期,该病在我国各产蔗省区普遍发生。随着中国蔗区不断扩大,蔗田连年连作,甘蔗黑穗病日渐猖獗,高发病区黑穗病率达30%以上。发病后蔗株从梢头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随后叶片、节间变细,最终不能形成有效蔗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甘蔗种植业是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税收和农民收入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研究甘蔗种植业与地方税收、农民收入的关系优化问题。介绍了甘蔗种植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甘蔗种植业对地方税收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甘蔗种植业与地方税收、农民收入关系的建议,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并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糖料的增产与粮食争地的矛盾1981年,我国将近1,300万亩甘蔗、甜菜,生产出人均5.7斤食糖。世界人均食糖为50斤,相差悬殊。粗略估算一下:以“小康”水平看,二十年后,假定我国人口仍是十亿,人均食糖为二十斤,则至少要拿出4,000万亩以上的农田种植甘蔗、甜菜;如果人均食糖二十四斤,则要拿出约5,200万亩农田种植甘蔗、甜菜,据预测,二十年后,我国人口将增为12亿,如人均食糖二十或二十四斤,那就需要拿出比上述数字还要多的农田来种甘蔗,甜菜。这样就将有五、六千万亩以上的粮田被挤掉。由于粮糖争地矛盾突出,如果拿出五、六千万亩以上的农田来种植甘蔗、甜菜,实际上难以办到。如果要使我国二十年后人均食糖达到三十六斤,则需要拿出一亿多亩粮田种植甘蔗、甜菜,这更难于办到。今后仍然依靠扩大甘蔗、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两个重要着力点对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利用2003—2017年中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在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各甘蔗主产区技术进步以及规模化经营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以及广东、广西的甘蔗生产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海南和云南则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提升广东和云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的直接因素,而对广西和海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广东、广西的甘蔗种植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技术衰退;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的甘蔗规模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地区。[结论]我国及各甘蔗主产区应根据农业种植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因地制宜为首要原则,重视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步改进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据《广西日报》报道:由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自主创新研制的4GZQ-260型大马力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在广西金光农场使用获得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投入生产使用、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甘蔗联合收割机。它的研发成功,对推动我区甘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郊。该所是一个以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担负着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支撑任务,学科齐全,仪器精良,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成果丰硕,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甘蔗专业研究所。该所现为广西区政府命名的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广西甘蔗分子遗传与品种改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甘蔗研究及检测机构均设在该所。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郊。该所是一个以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担负着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支撑任务,学科齐全,仪器精良,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成果丰硕,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甘蔗专业研究所。该所现为广西区政府命名的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广西甘蔗分子遗传与品种改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甘蔗研究及检测机构均设在该所。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之友》2009,(7):56-56
甘蔗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吃。然而,如果不小心吃了霉变甘蔗则很容易导致中毒,后果十分严重。春季是甘蔗上市销售的旺季,专家提醒,谨防食用霉变甘蔗引发中毒。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常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发病者多为儿童,且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春季市场上销售的甘蔗,经过一个冬天的贮存,  相似文献   

18.
甘蔗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上都有很多用途。甘蔗除了榨汁制糖外,也可以提炼酒精,作为能源。蔗叶、蔗梢可作饲料。蔗渣还可以造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糖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发展甘蔗生产,利国利民。进入新世纪后,甘蔗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柳州市甘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广西扶绥县是甘蔗种植大县,近年来在甘蔗生产主产区,农民种蔗效益逐年下降,甘蔗生产陷入尴尬境界。如何引导农民坚定种蔗的信心?扶绥县渠黎镇大陵村渠芦屯有耕地面积8500亩,甘蔗种植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以来,渠芦屯一共整合全屯11510亩土地,成功打造了甘蔗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位于广西南宁市西郊。该所是一个以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为主要研究方向,担负着广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支撑任务。学科齐全,仪器精良,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成果丰硕.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甘蔗专业研究所。该所现为广西区政府命名的“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广西甘蔗分子遗传与品种改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甘蔗研究及检测机构均设在该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