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加入世贸组织是改革开 放的必然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联合声明,这标志着中国 “入世”越过了最艰难的一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几乎已成定局。如果说两个月之前,人们讨论入世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利弊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话,今天再停留在这个题目上就未免有些过时厂。现在的问题是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入世之后,本行业会面对一种什么形势?面临什么挑战’? WTO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我们可以享受什么权利?又应该尽什么、义务’?本文拟从技术规则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 世贸组织成立于1…  相似文献   

2.
乘着“入世”的东风,跨进新的一年,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和思考百姓关注的焦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生活的前进方向。那么,2002年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哪些呢?入世带给我们什么中国加入WTO,这是新世纪送给国人的一份厚礼。那么,入世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成了2002年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世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那么商品价格能否大幅下降,能否把物美价廉、空前丰富的商品及高质量的服务很快带给老百姓呢?入世会给哪些行业带来机遇?哪些行业会藉此得到快速发展?哪些行业会…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企业历经坎坷。一些企业已深感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踩着地雷探路”了。 面对未来,中国企业靠什么把握自己的命运?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潘望博,清华大学的刘冀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淮,为我们试解谜团。  相似文献   

4.
中美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双边协议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强烈的反胸。“入世”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一崭新的课题,已经现实地摆在所有在业的面前,必须引起社会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入世”之前话“练兵”,首先要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人世”的挑战。我们对“入世”后的前景既要充满信心,又要防止产生盲目乐观主义;既要增强优患意识,又要防止产生消极等待的思想倾向;既要对“入世”后的利弊进行准确的判断分析,又要防止无休止地空谈利弊而不付诸行动。 其发,要积极筹划“入世”前企业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是当今谈论的热点之一 ,长达13年的谈判 ,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都把我国“入世”作为一个大课题来做 ,作为检测我国是否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睛雨表。江总书记去年特别指示 ,我国谈判代表团要向大企业、向各行各业解释清楚 ,什么是WTO ,“入世”有什么利弊。本文试就“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及如何规范社会审计服务方面进行浅析 ,以求共识。一、中国“入世”机遇和挑战并存WTO是一个国际经济组织 ,根据WTO的相关条款规定 ,我国加入WTO后将享受如下的权利 :第一 ,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来年,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它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现已正式加入WTO,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我国民营企业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中怎样站稳脚跟,不断地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困境 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我国GDP中,约有60%~70%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其中民营经济又占主要成份。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已有3000多万家,就业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入世快一年了,外商对中国企业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日本企业也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去分析的。有什么要求呢?我个人看,把他们叫做三座大山,就是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座大山。第一个是主观主义,自己认为是可以的对方也一定要接受,这种心态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国际上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第二个是不安心态,不安心态是什么呢?改革开放已经快三十年了,中国会繁荣下去的。所以,现在可以放弃过去那种不安的心态。第三个是腐败现象,也就是说人治的表现,如果有人治就有腐败,如果消灭人治,走向法治,腐败现象会减少的。日本企…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路程.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大路向前不能错什么是大路向?就是改革开放。中国能够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改革开放世界上不少人认为.中国今天的竞争力来自廉价劳动力。这个看法错。20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更廉价.那时的人工成本差不多是发达国家的1%可是.那时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竞争力可言,虽然劳动力非常廉价.但把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组织起来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非常昂贵.经济当然就难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吴真  路秋 《企业天地》2002,(3):38-39
遥远的WTO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具备经济开放意识的中国老百姓,对国家税收政策的走向,关注程度正日渐提高,因为,今天的中国已是“入世”后的中国,一些纳税人兴奋地说,“入世”后中国调整税收政策,我们肯定会有一个更加宽松透明的税收环境。那么,加入WTO,纳税人究竟能沾多大光呢?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的老百姓早就开始用丰富多彩的笔,一笔一笔来描绘今后衣食住行的画卷。毫无疑问,“入世”后,更多的进口食品会摆到国内超市的货架上。从已公布的部分“入世”协议看…  相似文献   

10.
记者:入世一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出现入世前专家预测那样会受到大的冲击,这是为什么?卢进勇:在入世之前很多专家都有一种预测和展望,这是必要的,对挑战、机遇的分析,都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些分析大多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析、预测总归是分析、预测,它和我们正式入世以后走过的一年后回过头再看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内的形势在变,我们驾驭入世以后的能力在变,入世一年后的环境并没有我们当时的预测和想象的那样受那么大的冲击。一是我们在驾驭、消化、转化入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将于12月11日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为漫长的十五年入世谈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面对我们并不熟悉的世贸组织规则,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来临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我国国内企业尤其是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当务之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从何入手?为此,记者专访了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邢厚媛主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多来年,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它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现已正式加入WTO,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我国民营企业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中怎样站稳脚跟,不断地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困境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已有3000多万家,就业人员达1亿多人,2000年的年产值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具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0万家,各项经济指标的年…  相似文献   

13.
《中外管理》2003,(1):74-76
党的“十六大”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而入世与申奥、申博的成功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与责任,于是我们呼吸新中国、新世纪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但这种精神是什么?在追求一种职业精神的同时,我们企业家又如何承担并分解这些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质量》2007,(4):17-19
中国有26000多家铸造企业,上海宏钢电站设备铸锻有限公司仅是其中之一。然而,近年来,宏钢的声誉在铸锻行业内名声鹊起。宏钢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它将带来什么影响?可以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了位于闵行黄浦江畔的宏钢公司.看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中国入世的分析与讨论不绝余耳。随着2001年12月11日中国的正式入世,中国正式开始按照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此,企业是如何看待的,他们又是怎么准备的,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又有何期望和要求呢?  相似文献   

16.
我们跟立法会是伙伴关系,立法会需要我们的报告才可以监督政府,而我们也要靠他们的权力,令我们的报告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没有权力去逼政府做事,但立法会有,立法会的权力是什么呢?给你拨预算,我叫你改你不改,我第二年可以不给你拨这笔预算,这个三角就是这样运行的。——香港审计署署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什么?是创新。但这个引擎靠什么发动呢?无疑靠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移民海外的华商有多少?海外华商的经营现状如何?行业分布和地域特点如何?金融危机对华商的影响有多大?华商对祖国做出了什么贡献?带着这砦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新闻社社长、《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总负责人郭招金。随着郭招金先生的介绍,我们对世界华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大量剩余劳动力、高储蓄率、巨大的技术差距?还是我们采取了市场经济导向和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是因为后发优势还是体制优势?  相似文献   

20.
富了,给孩子们留点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吃饱肚子已不是城乡居民的大事了。但是,现在有许多家长在议论:“富了,给孩子们留点什么?“的确,这是我们每位做家长的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有些做父母的,起早贪黑,省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