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金融有助于化解我国农村担保品缺乏、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农地金融制度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农地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内外条件,对土地附属权益归属、土地资源流转和相关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农地金融制度所需的系列要求,最后肯定了农信社是最佳的土地金融运作主体,农信社必须加强内部变革以适应其要求,其他各项配套措施也应到位,以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农地金融困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进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与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3.
农地金融制度最早试点开始1988年的贵州湄潭,主要试点形式包括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土地资产证券化、农地信托和农地金融合作,但整体推进乏力,反映出在我国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过程中的多种障碍,表现突出的包括:农地法律依据缺乏、农业保险缺失和社会保障不足.为了破除障碍,需要政府尽早修改相关法律、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加强农业保险建设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金融是土地金融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农村土地为抵押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农地金融可为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中、长期信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农民开发、利用和经营土地,增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推动一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安排。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农地金融制度,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探讨。1.国外农地金融制度运作的特点自1770年世界第一个农地金融机构———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在德国成立之后,农地金融制度逐渐在世界各国推广,如今已成为一项…  相似文献   

5.
郑旭  张琴 《农村经济》2015,(2):57-61
金融支持对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绛县、温江区、杨凌区和益阳市四个典型地区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个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式下金融支持农地流转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法律制度因素、确权因素、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因素、农地流转中介因素和风险担保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更有效支持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通过成立专门土地银行来构建农地金融制度不符合效率原则;农业银行承担农地金融业务有悖于商业化改革方向和市场定位;受制于定位不明和实力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无法承担农地金融业务。因此,中国农地金融业务应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其原因和优势:合作金融特征为农村信用社承担农地金融业务提供了制度保障,基层组织的广泛性和扁平式为农村信用社承担农地金融业务提供了组织保障,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农地金融符合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应该说与农地制度有着较深的关联。本文从农地的投入产出太低、农地流转不畅、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某些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农地抛荒的生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新土改"运动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向农村椎进,农地金融实现形式也随之变迁.农村地区货币化的泛化将使农地融入到货币经济吸收农村经济这一渐进过程中,凸现出农地的货币化.经过货币化的农地,具有融资和获利的功能,其资本化运作将成为农地金融实现形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农地证券化则是农地金融深化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将不可移动的农地转化成为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从无到有,经历强制、诱致、又强制的变迁过程,但始终处于推进乏力的状态.论文通过对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供需双方审镇态势及其原因的分析,指出农地金融制度必须通过外生供给的方式方可获得全面确立.并按照主体、内容和路径三个部分作出农地金融制度的外生安排和提出三级法人主体制的组织框架构想.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面临的两难抉择.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与其说是尝试不同的制度安排过程,不如说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过程.现行农地制度中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农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及其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寒 《农村经济》2007,(4):126-129
21世纪初期的美国农地金融制度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和调整政策之一,它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式的组织机构体系,拥有以股金和债券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农户贷款的操作方式详细而规范.本文即通过总结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得出了我国未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汤志林 《农村经济》2006,(10):68-69
本文介绍了我国监管制度困境下的农地征用问题,并从农地发展权为主的产权视角,剖析了对农地征用三大主体监管的制度困境的产权原因。探索监管制度困境的出路——当务之急我国应该创设农地发展权,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优化农地征用监管制度,从而遏制我国农地资产大量流失,保护好国家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往往会伴随着农地边际化现象的发生.为了减轻农地边际化的不利影响,提高农地利用收益,农户在农地经营的模式、方法、规模等方面会作出相应的响应.而为了减缓农地边际化进程和促进边际农地的有效利用,我国目前的农地制度改革必须强调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农地制度与农业经营模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从农地流转这一特定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后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弥补了农地小规模的不足、促进了农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带来了农地流转形式的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必要的,通过农地流转带来土地的适度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在中国运行了近30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设计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度运行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在现实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一制度又逐渐曝露出缺陷和不足,制度运行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我国农地承包经营制的所有权主体虚置、权能残缺以及使用权的设定不完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性的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设想:调整农地产权结构,积极发挥产权功能;改革国家惠农政策,创造良好的农地产权制度运行环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日本农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农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地规模化集约化的进程。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地的流转就存在了,政府也在一步步推出促进流转的政策措施,尽管近几年农地流转发展态势良好,但总的来说,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仍然偏低,如何促进农地流转已成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重要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农地制度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变迁过程,一方面实现了总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制度体系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日本农地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鲜明性、系统性、互补性、动态性.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化及其特点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应该明确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保证农地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协调;保证农地制度的灵活性,使其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地承包法具有稳定,秩序和效率的内在品质,但它所依据的社会生活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农地抛荒行为显然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传统法律文化包含着农地产权私有化的价值观念,社会要求农地承包法尊重农民身份及原始取得所有权的历史。因此,本文认为,未来重构的农地承包法要以农民生存利益为本位,制定农地承包法的双重所有权制度,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黑龙江垦区农地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垦区现行农地使用制度的性质,找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内部股权制与外部租赁制相结合模式”深化垦区农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一典型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