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分析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现状为基础,选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10年四川省的人口、耕地、粮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人口将达到8989.6×104人,耕地减少到423.42×104hm2,人均粮食496.9kg,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合肥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0—1999年合肥市耕地、人口、粮食等资料,定量分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以及人口、粮食的变化,并用回归法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研究认为在2005年、2010年合肥市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97%和95%;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和实现途径,为合肥市在实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做好耕地—人口—粮食系统生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分析江苏沿海1999~2007年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其3区14县(市)耕地压力指数(K)并划定耕地压力分区,以进一步分析K值区域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7年江苏沿海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开始阶段持续降低,并在2003年跌入低谷,至2007年有所回升。(2)根据耕地压力分区结果,从江苏沿海整体分析,K值呈现2003年大于2007年大于1999年的特点;从区域地市级分析,K值大致上呈现南通沿海大于连云港沿海大于盐城沿海的特点;具体到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承受压力变化,东海县等7个县K值持续最小,南通市区和连云港市区K值持续最大,盐城市区等4个县、区2003年K值较1999年大幅增加但至2007年已回落,通州市等3市K值较大且呈增加趋势,赣榆县K值变化幅度最大。文章最后还探讨了江苏沿海不同区域的耕地-粮食-人口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研究新疆的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变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总量和均量指标,分析各指标在1996-2005年的变化情况。通过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历年总量和均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新疆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巢湖市1978~2001年人口、耕地、粮食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运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该市具体情况,提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该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资料,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了人口、耕地以及粮食的发展趋势,并对三者进行了关联度分析,根据预测和分析结果,探讨了人口、耕地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杨再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广东省的水产、畜牧、林业、乡镇企业都发展很快。农业最大的根本问题是耕地锐减,粮食生产不稳,甚至出现滑坡的趋势。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口增加很快,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大,人地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人口与粮食问题的动态关系,发现我省人均粮食门牌号居高的优劣已不明显,进一步分析,业已感到我省人口,粮食的平衡关系已趋于紧张。针对此,本文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县市的具体特点,最后,提出了解决我省人口粮食关系问题的途径,即有效地控制人口,保证人均耕地面积不减或增加,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1.
12.
苏敏智 《农业经济》2015,(4):111-112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人口规模扩张提出了通过占用农村耕地来获取城镇经济发展空间的诉求。爆发在农村耕地保护领域的经济发展空间和人口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威胁到我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安全性。研究阐述耕地保障机制建设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从立法问题、制度问题及工作机制问题等角度深入揭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机制的若干问题;给出完善支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法律体系,健全支持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建立支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工作机制等具体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特点,对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9~2018年间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程度。使用AR MA(p,q)模型对生态压力指数(EPI)进行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山东省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生态压力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未来5年山东省资源环境系统面临压力会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压力指数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同时粮食主产区伴随着粮食进出口的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很大.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虚拟耕地贸易量与耕地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即粮食进口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碳排放结构、碳排放空间分布、脱钩效应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以期从耕地低碳利用角度,为吉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系数法,计算2000—2020年吉林省47个县域单元的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特征;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1)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2000—2016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2016—2020年开始缓慢下降;碳排放结构方面,碳排放量从大到小分别是化肥、翻耕、灌溉、农用柴油、农膜和农药;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2)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生产脱钩特征: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增多,呈现强负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减少;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县域脱钩特征逐渐优于西部地区,吉林省整体县域的脱钩特征朝着理想状态发展。(3)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农业GDP、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化肥施用强度因素对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为正向驱动,城镇化率对耕地利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人口变化对耕地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占用更多耕地;二是人口城镇化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江苏省的人口与耕地面积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由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耕地占用的趋势在不断地减缓,并提出人口城镇化有利于节约保护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对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耕地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省域案例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构建耕地生态压力-状态-响应下六个前因条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土地改善型、财政支持型、城镇化影响型、植被涵养型和双向拉动型五种高粮食产能组态,一种生态匮乏型的低粮食产能组态。粮食产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耕地自然生态环境不良、化肥施用不合理、财政支持意愿不足都会导致粮食生产处于低效率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等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显著性驱动因素,并且总人口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大,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对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影响最小。"宏观统筹协调,异地代补"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不匹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必经之路。但异地代补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应严格控制,并注重对补充耕地地区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全国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农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粮食产出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粮食生产分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均与耕地粮食产出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农地经营规模水平均未达到最优,即当前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2)总体和分区域来看,地均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对耕地粮食产出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和成灾率则对其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3)农地规模经营需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质量的云南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云南目前粮食安全问题状况分析,从粮食安全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出发,分析云南目前耕地发展现状,借鉴以往成功经验,提出解决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