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方 《人力资源》2006,(11):16-17
什么叫“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资培训员工,员工能力提高后跳槽了! 案例回放: A公司与员工王某于1998年6月23 日签订《劳动合同书》,期限为1年。合同中约定,双方签订的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书》的补充附件,与《劳动合同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999年4月8日,A公司与王某签订  相似文献   

2.
员工“跳槽”作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员工是否“跳槽”取决于其对所服务企业的忠诚度,而忠诚度又来自于其对所服务企业的满意度。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具体员工“跳槽”之动机因素进行了图形透析,从微观角度给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防止员工跳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对员工跳槽成本进行管理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防跳槽”的思路。本文重点讨论了计量跳槽成本的模型、成本计算方法,并对跳槽成本的特征和内部联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企业如何让员工“爱你没商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钢 《人力资源》2010,(1):90-91
记得看到过《前程无忧》上的一篇文章,说年底年初又到了员工的跳槽高峰期。尤其是年轻的员工,在三年内换5家公司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员工会离职得如此频繁,是鲶鱼效应继续在职场发酵吗?我想其中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共性的一点是,跳槽的员工都对离职公司感情不深。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世界顶级企业松下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松下幸之助,可谓天下闻名,然而,其门下也有“跳槽”。那么,他是如何对待“跳槽”员工的呢?惯于听取逆耳之言的松下幸之助认为,“跳槽”的员工总是希望到更好、更强、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企业就职,这是有进取心的一种表现,这些人往往已经发现公司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6.
想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留住手下的员工吗? 试想一下员工跳槽给你造成的损失吧。工作的连续性被中断、公司失去了老客户、新人却束手无策。在公司找到接替者之前,你不知道谁能承担离职员工扔下的工作。根据全球调查公司DBM的一项调查显示,跳槽员工感到“使他们离职的负面推力比挽留的正面拉力强”。例如竞争对手给予的待遇更有吸引力,使人难以拒绝。被调查者认为:“几乎没人会只因外界推力而跳槽”。毫无疑问,老板必须懂得并“在负面推力未困扰员工时就把它化解掉”。导致跳槽的最常见的4个因素是缺乏职业道路、缺乏晋升机会、工…  相似文献   

7.
黄蜂与蚂蚁     
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世界顶级企业松下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松下幸之助之名,可谓天下尽知。然而,其门下也有“跳槽”者。那么,他是如何对待“跳槽”员工的呢?惯于听取逆耳之言的松下幸之助认为,“跳槽”的员工总是希望到更好、更强、更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企业就职,这是有进取心的一种表现,而且这些人往往已经发现公司的某些弊端。为此,  相似文献   

8.
岁末年初,面对员工跳槽的高峰,有的老板哼出一句“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有的老板甚至视员工如“走狗”——“多给点吃的,自然就不会走”……最终,HR不得不陷入无休无止的新年招聘烦恼中。与之相反,一些优秀企业的HR,却坐在办公室悠然自得地呷着咖啡。因其骨干员工对猎头的频频骚扰无动于衷,他们心里很清楚,“别的公司都是看中我的工作经验和手中资源,虽一时的工资会比现在高很多,但是一旦将我榨干,就会把我踢开;而现在的公司,有很多激励措施和长久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把我当‘人’看。”诚然,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但你有没有算过员工跳槽的经济账?仅直接损失就有离职员工3~20个月的月薪,离职人员一多,损失上千万元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些因核心人才流失而导致的商业机密泄漏、市场机会丧失以及对其他在职员工造成的连锁影响,就更是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9.
云帆 《企业与市场》2002,(10):68-68
《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跳槽前30天应告之企业,但现在仍存在着员工想走就走,以致给企业经营造成被动的现象。新出台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违反提前30日或约定的提前通知期要求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也就是说单位可以不给违反规定的个人转档案,不给转走保险关系,不给新单位出具证明等,这就对随意跳槽行为带来了约束。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不少人凭着技术、资金、经验……以“浑身是胆”的勇气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去时,不少企业家却为人才的流失而头囊不已。“跳槽”显然已成为了当下企业圈内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职业选择自由化、工作更换频率高已经成了不少就业者,特别是年轻就业者的显著特征,薪水少、发展空间小、老板脸色难看、福利待遇差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们跳槽的原因。这也难怪,一边是满睫牢骚的企业家们:现在的员工,比老祖宗还难侍候;一边却是踌躇满志的年轻员工:赶明儿我也要当“老板”。如何化解矛盾?内部创业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英才》2005,(3)
“你们对他们有兴趣,但我对他们半点不感兴趣。你们想了解他们可以去找他们。如果我要对他们重视了,我企业就完了。”“我们慢慢地金蝉脱壳”《英才》:关于职业经理人,天狮这两年闹过一些风波。李金元:经常跳槽的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英才》:你觉得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一  相似文献   

12.
跟产品谈恋爱 “我在公司里面常常跟员工说,要‘爱一行,干一行’,如果岗位不适合你,公司不会强人所难,来了可以走,走了还可以回来。只要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找到自我人生的最佳位置,我们都会欢迎你。”梁伯强鼓励自己的员工跳槽的用人方式在一般人看来显得非常“另类”,但在他看来却是适应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自然人性。他说,鼓励跳槽并不是指一年换十家企业的盲目与冲动,而是有选择性地在三十岁之前多换几个行业或职业,找到“爱”的目标,这个“爱”其实就是“兴趣”。  相似文献   

13.
案例:陈某是一家制药企业的老总,最近为员工跳槽之事闹得血压升高,时不时还住院治疗。一提起员工辞职或跳槽,他就烦躁不安;“有些是创业初期的老员工,是同患过难的,如今也跳槽。有些是新招聘来的研究生、大学生,干了几年后,翅膀硬了,就要飞了,你就烦不烦?”当然对一家公司来说,走一两个人应该是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这些辞职的员工都是些骨干员工,或身居要职,  相似文献   

14.
当老板只是把员工当成一种帮助其赚钱的工具时,员工也就没法儿把自己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很忌讳频繁跳槽的人,只要一看简历,此人待过不少地方就让企业倍加反感,似乎不论理由只要是跳槽频繁的就不被看好,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把跳槽频繁者打人“不安分”的行列。这种被认为是“不可任用”的员工在现实中的确不少,以稳定性胜过能力的用人方法也被许许多多的企业所推崇。  相似文献   

15.
袁泉 《人力资源》2010,(3):70-71
根据往年的经验,春节前后职场上还将会出现跳槽井喷现象,虽然20蛑大部分有跳槽打算的职场人士都畏于裁员浪潮而选则了“卧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苦中作乐力保饭碗,跳槽的意愿却丝毫没有减弱,沉默了一年的员工在拿到十三薪或年终奖后便开始谋划跳槽,有的甚至尚未拿到年终奖就未雨绸缪开始寻找更好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员工跳槽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见现象,跳槽原因既有薪酬体系、岗位职位设计不合理等制度因素,也有企业管理伦理、员工个人伦理品质等非制度性因素.对企业而言,跳槽的员工往往是在企业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此类员工的跳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如何避免员工跳槽,一般的企业都会从技术性的角度去探讨对策,而忽视对跳槽的深层次思考--从管理伦理角度分析员工跳槽.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江苏省常熟市乡镇企业职工“跳槽”问题日益突出。对此,我们通过座谈走访,对近10个乡镇作了一次专题调查。日渐扩展成热点职工“跳槽”,这是由乡镇企业植根农村,职工大都来自农民这一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放开,微观搞活,经济繁荣,环境宽松,乡镇企业职工“跳槽”现象日渐扩展,已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从常熟市的情况看,  相似文献   

18.
忠诚:一种职场生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终生雇佣成为历史、自由择业被写进法律并成为潮流的今天.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依赖度大幅度降低。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关键岗位员工流失率增大,企业一方面要不停地招募人才,一方面眼睁睁的看着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跳槽或被“挖”流失,不得不依赖于经常性、持续性的招聘来维持必须的人员要求;从员工角度看.由于对自身的优势估计过高或者是对未来的预期乐观.一旦面临外部薪酬的诱惑或对企业某一方面稍有不满马上就选择“跳槽”的做法已经成为很多员工的择业常态;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员工培训是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有力武器,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还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杠杆。但是很多员工受培训之后很快跳槽或流失,企业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甚至很多人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企业培训为自己培训了对手。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感叹,不培训,没人才公司就是“等死”,但培训后却发现公司在“送死”。培训后的员工为何会流失?  相似文献   

20.
《经营者》2012,(14):18-18
尼琛(Johan de Nysschen)在宣布跳槽出任英菲尼迪全球CEO时,曾在给奥迪员工发送的电子邮件中称:“在奥迪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同时我依然坚信奥迪的好日子还在后头。”这并非对前东家的客套话,事实也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