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许建和  乐咏梅  毛洲  柳肃 《经济地理》2020,40(10):147-153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辅、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湘西与湘南地区,同时沿流域呈多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征类型分析法综合提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3种保护模式:产业展示、区域聚合与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 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 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 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 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 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 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 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 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 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 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7.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 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 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 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 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 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 学领域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通过村落选址、整体格局、街 巷交通、平面类型、建造材料5个不同基因载体对象层面对南 疆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及其异变类型进行识别与解 译,从保护振兴的价值视角探究概括出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 因”承变、类变、突变形态特征,并针对当前传统村落的基因 异变现状提出后续的检视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5):204-212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开发的基本单元,区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的识别对乡村规划和旅游开发至关重要。为了准确识别区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的概念,以湖南省9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选取4类11个代表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村落景观之间的相似度,采用聚类方法,发现湖南省存在7个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并通过拓展景观基因识别方法,识别出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最后,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划分出7个分区,并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图谱。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存在不同的景观基因,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基因差异,结合流域分布、行政区划等数据,划分出宗亲文化村落景观区、湘楚文化村落景观区、苗土文化村落景观区、梅山文化村落景观区、宗亲商贸文化村落景观区、侗族文化景观区和多民族融合文化景观区等7个景观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流域1 20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8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为二者整体性保护与协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且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2)宏观和中观上,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但在微观上,二者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正向空间关联。(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空间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二者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少有的古代规划与营建知识体系的鲜活载体和典范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面对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归纳提炼其所蕴含的三大生态智慧核心,包括“遵循自然的形制格局”“功能融合的空间形态”和“物尽其用的营造法则”。针对其当代发展困境,基于生态智慧理念分别从“消减胁迫因子,提升生态韧性”“精明管理土地,优化产业结构”“传承空间要素,更新场所环境”“关注人文感知,回归设计本原”4个层面提出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以期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佟玉权  龙花楼 《经济地理》2015,35(3):133-137,93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受制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以Arc GIS10.2和Geo Da为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阐释贵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地形地貌、坡向、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民族构成、中心城市、人口、经济发展等人文条件上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认知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采用核密度方法识别核心和次核心;构建"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践分析。发现:①在地理格局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年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区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从行政区划来看,部分省份、地级市的交界地带为传统村落的密度核心。②GWR结果显示,对于地形因素,第二阶梯海拔越低、第三阶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集中;对于生态因素,在农产品主产区或生态环境保护区,既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密集特征,也出现生态环境越好传统村落越分散特征;对于人口因素,"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越密集传统村落越集中,而该线以东区域则相反;对于经济因素,中西部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传统村落趋于聚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传统村落趋于分散;交通和城市因素在不同区域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亦存在两面性特征。总体看,各地理要素的回归系数存在正负值、正负值比重差异以及高低值空间差异,反映各要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正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城市边缘 区的绿色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要 素,不仅承担着区域居民日常休闲的功能,还具有连续城乡生 态系统、调控环境韧性能力等多重功能。以南京主城边缘带绿 色空间景观系统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绿色空间 系统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从个体、局部和整体3个空间尺度展 开。个体对每个景观斑块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 核心要素,局部考察景观系统的层级结构,整体则从系统完 备性和结构稳定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系统3个不同空 间尺度的分析与评估,探索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健康发展的 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选择南靖县河坑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与村民口述史的方法,就传统农耕时期、工业化农业时期,以及商业化旅游开发时期村落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梳理,绘制出对应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通过不同时期生物、环境、人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与流动,分析村落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因果循环关系,从中揭示传统农耕时期独特的生存智慧,厘清各种现实困境的历史过程与起因。立足生态系统的能量学视野,就河坑村世遗土楼保护与村落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志军  田逢军 《经济地理》2012,32(6):156-161
空间句法提供了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定量分析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解析了整体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认知影响因素,为国内其它城市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山村在村庄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浪费、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管理与现实脱节等问题,所以,应该通过尊重村民传统习俗和文化、保护与控制传统格局和适度旅游利用等措施与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 大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继而,《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也延续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要求“保护 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在此背景下,与以上 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及时在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下进行重新审视,自身地位和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并 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如何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如何通过绿地 布局以实现游憩、生态等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协同其他专项 规划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从解读2019年颁布的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的角度,就 管控思维、体系地位和编制创新3个方面对全新规划体系下的 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 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 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 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 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 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 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 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 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