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入户实地实验的方式,从贫困农户风险态度的影响因素入手对"穷人思维"进行解读。在广西、贵州两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实验发现,贫农普遍厌恶风险,特别在面临可能的损失时风险厌恶程度显著上升,但也有部分风险偏好者,在面临可能的损失时却更为偏好风险;越是厌恶风险者获得的实验收益越低,相反越是偏好风险者获得的实验收益越高;配偶、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增加显著降低了贫农的风险厌恶程度;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越重,贫农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扶贫政策的开展和实施应考虑贫农的风险态度,完善针对风险偏好者的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和针对风险厌恶者的低息金融扶持,能覆盖更广泛的贫农群体。长期来看,教育扶贫应当成为一项持续的重点扶贫政策,降低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年限、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培训都将产生长期、积极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新疆家庭投资效率的调查问卷数据,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础上,通过面板回归模型重点研究家庭投资人员的金融素养、风险态度对家庭投资效率的影响,探究在风险态度作为调节变量时,金融素养和风险态度的交互项对家庭投资效率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素养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投资效率更高;越偏好风险高的理财产品以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的家庭,其参与金融市场投资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居民特征的异质性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两个问题:居民风险态度的影响因素、居民风险态度对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从个体基本差异、资产、家庭规模、背景风险、安全因素、金融市场了解程度、幸福因素、流动性约束、地区因素、经济信息因素等方面对居民的风险态度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首次考察了安全因素、幸福因素和经济信息因素对居民风险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安全防范意识、认为社会治安较好、幸福感较强、关注经济信息以及信息来源渠道较多的居民为风险偏好者的概率较大。风险偏好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与的可能性呈负相关,与失业保险参与的可能性呈正相关。而风险厌恶则有着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山东省居民风险态度及消费结构特点,以及风险态度与消费决策的关系,采用自编的消费结构问卷和Weber等人编制的领域特异性风险量表,对600名城乡居民施测。结果发现风险态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上呈现显著差异;居民消费结构也因婚姻状况、年龄、职业、收入情况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风险态度类型的居民在消费结构上呈现显著的差异,风险规避的居民在商业保险投入比例要高于风险中立和风险规避类型,而在住房消费方面投入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类型;风险偏好的居民在风险投资方面的投入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行为公司金融非理性管理者的研究范式,构建投资者理性、管理者风险厌恶分析框架下的融资决策模型,利用风险厌恶指数的风险厌恶量度指标,对2000~2004年间道琼斯中国88指数企业样本的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考察风险厌恶管理者的资本结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管理者风险厌恶指数与企业负债水平呈显著的负向关系,管理者风险厌恶程度越大,选择债务融资的可能性越小,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存在外部权益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了战略联盟企业风险态度和收益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六种不同风险态度与收益的相关性,认为“风险相对偏好”型企业是导致战略联盟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使得战略联盟瓦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信用活动中,筹资者为获取收益往往要花费一定成本,承担一定风险,资信越好的筹资者能以较小风险筹集到更多低成本资金;决定筹资者能否获得信用支持的主要因素是筹资者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竞争力;投资者为获取收益也要花费必要成本并面临诸多风险;信用短缺不仅使微观经济主体受损,更会使整个社会经济交易成本上升、交易规模下降、社会资源闲置,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8.
魏建  王凯 《西部金融》2007,(2):37-39
本文模拟实证分析了金融业务综合经营后中国金融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变化情况和金融企业对金融业务综合经营风险及收益的贡献率.发现一是综合经营后商业银行在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有所降低、证券公司在风险下降的同时收益却随之减少、保险公司则在收益降低的同时风险增加;二是综合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对混业收益和风险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混业结果的影响最小.据此给出了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物流金融业务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创新服务产品,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也成为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引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银行的收益和风险,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最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是理性投资行为的前提。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内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行为、风险意识、投资知识和投资权益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够成熟;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存在损失厌恶等认知偏差;大多数人对投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希望监管机构提供更多的风险知识教育;当自己的权益未受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片面强调客观因素,忽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因而进一步开展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养老计划在规避养老风险,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水平对养老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对养老计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稳健性;教育水平与养老计划之间的关系受到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与风险中性相比,风险规避降低了教育水平对养老计划的正向影响;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金融素养,对个人制定养老计划具有促进作用.个人应该努力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增强自身的财务知识和金融素养,积极制定养老计划;政府应该提供收益高、有保障的金融产品,并为居民购买保险、参与股票、债券投资等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等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开展物流金融能为其创造更多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如何控制风险成为银行的首要任务.针对我国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分析了其面临的两种主要风险,并通过建立公平风险控制模型解决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通过建立契约式战略联盟、按损失/收益比例分配利益等措施控制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是金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在金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使金融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较高风险.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金融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程度进行度量,获得我国金融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风险权重,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资本账户的开放给一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潜在的收益,但也会导致巨大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这一问题。通过合理的政策安排尽可能地避免风险获取收益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2007年~2012年沪深交易所4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企业家风险偏好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及公司政治治理对过度投资和企业家风险偏好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意愿越强,企业过度投资程度越高;公司政治治理对企业家风险偏好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相比没有政治治理的公司,具有政治治理的公司会削弱企业家风险偏好与过度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表明,党组织(党委书记)参与公司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建筑市场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风险,其中,财务风险就是可能导致企业兴衰的致命风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施工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促使施工企业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从而采取适当的控制与防范措施,减少损失,以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不确定性已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基于2008-2019年中国50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网络,从微观层面实证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显著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其不仅会加剧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性,而且会加重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证券、房地产和金融控股四类部门风险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较快上升时期,银行、证券和房地产部门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入效应,而金融控股部门则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净溢出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收益水平较低的个体机构以及在经济环境不景气和政策环境不稳定时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都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风险的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有企业的视角,选取2005—2021年国有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以政府推行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准自然实验,考察科技金融政策对关系型贷款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科技金融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增长,且短期内较明显;政策效果存在地区和企业的异质性,中西部地区以及缺乏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对政策反应较为显著,东部地区和拥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不显著;政府干预、商业信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抵御系统性风险能力的提升在科技金融政策刺激关系型贷款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金融稳定面临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再造金融微观主体,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改善金融外部环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快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退出制度,形成新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开展金融稳定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