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93-19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社区共管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对象、目标、原则、激励机制、乡土文化在共管中的作用等方面,实践和认识都不尽相同。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质量成为当前保护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保护区整体面积偏小,重要保护对象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善; (3)周边社区人口多,人类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较大影响; (4)周边社区居民的海水养殖活动对保护区海域环境造成威胁; (5)未来几年旅游发展对保护区的压力将显著增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 (1)健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二级区划,(2)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分区,制订详尽的生态旅游规划; (3)规范海洋渔业方式,定期检查海水养殖企业的养殖污水达标排放情况; (4)积极推动社区共管,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51-152,15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社区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的管理,而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引入,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保护区和社区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缓解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对保护区的响应"和"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方面的多个指标存在差异显著的看法;保护区边界不合理,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责、权、利不一致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发展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经济和实现社区的科学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综述了自然保护区、社区以及社区共管概述、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理论基础、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改善社区问题并促进社区发展的策略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通过对保护区居民采伐、捕猎等行为的禁止及活动空间的限制,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管控。实践证明,这种管控机制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的同时,也损害了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生存权,使得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社区共管则兼顾公众的环境权和居民的生存权,一方面通过吸收保护区社区居民参与保护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以保证自然保护区环境生态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保护区资源,改善保护区的民生,以满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存权的需求,从而缓和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紧张关系。社区共管优势明显,势必将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社区共管模式在我国保护区管理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实践阶段,且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学界关注。文章以白水江保护区共管示范基地李子坝村为例,旨在通过制度变迁视角和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对其传统管护向共管模式转型的变迁效率、演替规律及衍生路径进行探析。文章期冀在为社区共管必要性和可行性辅以实证支持的同时,也为保护区共管路径的选择和共管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及强化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结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余年建设,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独特的作用,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合理规划,明确重点;强化法制,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大力倡导科技兴区,提高保护区科技含量;努力推行社区共管,推动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大熊猫之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以大熊猫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将这一地区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大熊猫栖息。繁衍场所,并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该地区在80年代就实行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管理和协调工作的双重管理体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在社区政府和居民在保护和改善大熊猫的生境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又在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提出在自然保护区内如何协调自然保护与加速社区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区参与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构建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居民对保护区的感知通过影响参与态度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对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都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出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新方向。实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而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现状则是进行改革的前提。首先,对现行法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法律所认定的自然保护地中的自然资源类型。其次,从自然资源的产权种类及所有权改变、用益物权流转三方面总结了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现状。再者,从各类自然保护地申报设立的条件和环保督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采取的措施出发分析了目前的改革探索,并提炼出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四大问题,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和要求较局限、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人虚位、公权与私权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改革探索中物权途径面临制度障碍。最后,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4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 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 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 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 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 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 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 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 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 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 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 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 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 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实地保护的重要 保障,也是满足社区发展、访客游憩服务管理等人类利用需求 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 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对比美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日本、乌干达、英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特征, 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建设的6项建议:明确原则定 位、坚持文化认同、优化管理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执法 队伍、强化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庄琦 《技术经济》2022,41(8):116-122
儿童健康是国家健康的起点与基础,是提升劳动力素质与人口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的必要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健康资本、健康均等受益维度出发,构建与完善协同发展的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加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协调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针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机制作用,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实现健康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儿童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相应提出了我国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协同治理及发展的政策建议:(1)将大健康的儿童健康教育理念渗入到儿童健康教育长远规划中去;(2)建立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协同治理的机制,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健康教育协同发展体系;(3)优化儿童健康教育的协同治理路径,完善一体化儿童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协同治理工具;(4)科学的识别机制,细分儿童健康教育服务需求;(5)完善儿童健康保障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儿童健康教育体系的监督反馈评估机制;(6)提升儿童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尤其关注儿童心理及社会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儿童健康教育服务递送体系。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①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区域,其规划也应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等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和困难,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统筹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使规划既成为各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基础和管理的依据,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