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二军 《魅力中国》2014,(13):341-341
郑煤集团振兴二矿煤层赋存不稳定、煤体松软,在11071工作面位于突出危险区,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较大,影响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和安全生产。根据现场条件厦资料分析,采取了高位钻孔抽采裂隙带瓦斯、埋管抽采上隅角瓦斯等综合治理瓦斯措施.这两个方案执行后,采空区厦上隅角瓦斯通过抽采孔而排出,使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浓度降低到了o.2%以下,回风流的瓦斯浓度降到O.1%以下。  相似文献   

2.
杨钦 《魅力中国》2013,(13):22-22
瓦斯事故是矿井五大灾害之一,为了保证近距离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安全进行,本文以某矿为例分析了瓦斯涌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层煤层、上邻近煤层和下邻近煤层的瓦斯涌出量分别占16.1%、52.4%、315%。据此,提出煤层采用采空区埋管与通风稀释相结合以及顺层钻孔抽放,上邻近面内高浓度瓦斯抽采采用高抽巷抽采方法,下邻近层及抽采层则采用底板穿层钻孔抽放卸压瓦斯。采用保护层卸压开采的方法,不仅消除了保护层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降低了卸压煤层的高含量瓦斯。  相似文献   

3.
曹洁 《魅力中国》2010,(19):122-122
随着电视微波传输、电缆电视、应用电视、卫星地面站、电视发射机、电视差转机、广播发射机、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广播电视设备的迅速发展,防雷问题显得愈加突出。为此,通过分析,雷电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途径侵入广播电视设备。1.直击雷袭击;2.电源线路侵入;3.天馈线路侵入;4.信号线路侵入;5.地电位反击引起;  相似文献   

4.
卢志强  杨敏 《科技和产业》2023,23(19):210-217
顺北油气田奥陶系目的层埋深普遍在8 000 m左右,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面元25 m×25 m,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导致顺北油气田奥陶系鹰山组断控体油气藏难以精细刻画与表征。结合常规测井、电成像、远探测、取芯等资料,开展不同应力作用下断控体结构分析、断控体油气藏破碎裂缝带、破碎角砾带、断裂空腔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断控体油气藏主要储集空间来自多期构造活动叠加改造形成的断裂空腔、角砾间孔隙、构造裂缝,不同应力机制决定断控体的发育程度,拉张背景易形成断裂空腔及裂缝带,挤压背景易形成破碎角砾带及裂缝带;断控体常发育典型的核带结构,裂缝带的宽度范围较大(0.35~1.64 km),且分布范围广,角砾带的宽度范围次之(0.44~0.93 km),且分布范围中等,断裂空腔的宽度范围最小(0.25~0.35 km),且分布范围小,主要集中在局部拉张应力区。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海峡区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①在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域400km深度内,划分出五层地质结构,其中第三、四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②中国大陆及海峡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四个主体动力区。③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④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⑤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a,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b,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c,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的"地幔柱"(即"岩浆山峰")。d,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e,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相似文献   

6.
宋向飞 《魅力中国》2011,(12):313-313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实验探究法实施的前提,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1)反应装置小,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2)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3)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些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4)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便在课堂上演示;(5)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那么,怎样解决这个在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呢?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具有知识能力并存,突出能力培养的特级教师化学实验辅导的实验录像光盘,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录像,使学生能够身,陆其境,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采用野外辫状河露头剖面观察实测的方法,并结合钻井资料,对延安组延10岩相类型、岩相组合和沉积特点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研究区沉积相、微相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组发育4种岩相类型,包括槽状交错层理中粗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平行层理砂岩相(Sh)和块状构造砂岩相(Sm)及辫状河岩相组合;另外,识别出辫状河沉积相以及心滩、泛滥平原2种沉积微相。研究结果对延安组辫状河岩相组合和沉积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他层位辫状河沉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乌什凹陷东部白垩系钻井失利原因与油气富集规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对神木园地区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神木园地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共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界面,将舒善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与SQ2),分别对应舒善河组下段和舒善河组上段;识别出4种主要沉积相-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结合联井沉积相对比与平面地震相进行沉积体系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研究体系域内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与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在南缘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在北部长轴缓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西北小物源影响北部长轴物源的岩性组合与物性条件。在层序格架内,应用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技术对神木园地区白垩系舒善河组低位域砂体展布进行刻画,结合烃源岩、盖层以及断裂分布特征,认为在纵向上,舒善河组下段为研究区最有利储集层段,舒善河组上段储集性发育较差;在平面上,研究区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南缘扇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扇间高物性砂体以及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低位域砂体。  相似文献   

9.
刘震 《科技和产业》2024,24(3):166-171
为研究彬长矿区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的沉积环境,总结聚煤规律,归纳聚煤模式,综合运用煤田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胡家河井田4号煤层的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内陆河流相沉积,其中河漫沼泽、牛轭湖以及泛滥平原上的泥炭沼泽是4号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富煤带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并向东部和西部延伸,富煤中心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与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靠近西部的古河道时,煤层出现分岔、变薄、尖灭的现象,古河道流经区域富县组和延安组地层全部缺失,形成无煤区。研究成果对于该矿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低透突出煤层抽采钻孔钻进、冲孔效率低和人员投入大的问题,以车集煤矿为试验地点,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的方法,分析自动化钻冲造穴卸压增透装备性能.结果表明:自动化钻冲造穴装备平均每米的钻进速度、冲孔速度、退钻速度分别是普通打钻冲孔装备的1.59、1.36、0.72倍,单机综合作业效率和人均作业效率分别是普通打钻冲孔设备的1.3、3.9倍.水射流在钻孔煤段破冲出了直径约为0.8~1 m的孔洞,为煤体形变提供了空间.较普通穿层钻孔,冲孔钻孔瓦斯流量衰减周期提高了2~4倍.  相似文献   

11.
煤层含气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潜力及井下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为直观准确地表征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并探索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选取寺河井田西区3号煤层,以28口井的含气量测试、煤样工业分析数据及125口地面井分层数据等为基础,首先建立多元回归含气量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建立深度、水分、灰分、固定碳三维属性模型,经过模型数值运算,最后生成含气量三维模型,并与气井排采10年内日均产气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学预测模型可信,以此建立的含气量三维模型内平均含气量为19.95 m3/t,含气量分布受深度控制较为明显,与常规模型相比,其与实际产能分布特征一致性更高,在高含气区域形成了连片的日均产气量大于4 500 m3/d高产井,模型可靠,对下一步井位部署及数值模拟预测剩余含气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丹 《科技和产业》2011,11(1):89-90,98
通过对煤矿企业安全人才进行定位,分析安全人才资源现状,借鉴ERG理论思想,提出经济福利激励、价值满足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的三层次结合的激励策略,对于缓解我国煤矿企业安全人才资源短缺的局面和煤矿企业安全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跃武 《科技和产业》2007,7(7):49-52,61
在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根据当前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闽  韩心灵 《科技和产业》2007,7(11):30-32,62
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提出利用案例推理的技术,构造煤矿安全评价系统,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超 《科技和产业》2018,(6):108-11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矿井建设逐渐普及,煤炭行业向智慧矿山不断转型,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将推动数字化矿井的建设,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度集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安全隐患,优化了传统工作方式。本文基于物联网背景介绍目前数字化矿井发展现状,构建数字化矿井监测平台,实现井下设备、人员等自动化管配以及各生产和管理层的协同调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年来煤矿瓦斯事故与人因可靠性的分析,发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行为对安全生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结合多种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弥补传统方法的缺陷,提高人因可靠性在煤矿瓦斯事故应用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煤田地震勘探的精度,提出了煤矿地震数据动态解释的思路,并通过Qt编程开发了地震资料动态解释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矿井多元数据综合管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解释成果编辑、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地震地质成果输出等功能.工程应用表明该软件能够把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获得的静态勘探成果与矿井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地质信息相互融合,实现地震资料动态解释,实时更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冬季露天煤矿采场不同程度地产生雾气,降低了采场空间能见度,既影响铲装效率又产生安全隐患.为此,测定采场煤壁及铲装空间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并分析雾气产生原因;基于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湍流模型及离散相模型,建立露天煤矿采场流场及雾气分布模型,模拟分析采场空间雾气分布规律及不同风机组合下采场流场分布和除雾效果.结果表明:采场空间内以煤尘作为凝结核依托,通过降温增湿、混合增湿的方式产雾;电铲与煤壁间10 m区域为雾气形成的主要区域,雾气最大浓度为17.7 g/m3;增设风机可有效改变采场空间流场,不同风机组合除雾效果不同,一台风机作用后雾气最大浓度为15.2 g/m3;水平和垂直两台风机作用后雾气最大浓度分别为4.53、9.94 g/m3,3台风机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