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①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区域,其规划也应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等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和困难,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统筹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使规划既成为各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基础和管理的依据,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了“爱生物多样性目标”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17%的陆地目标。  相似文献   

5.
人为噪声对生物多样性及动物行为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成为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不可忽视且更加隐蔽的因素,中国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保护地作为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空间,也日益受到人为噪声的影响,而国内此类研究更是鲜有报道。以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调查了保护区内的人为噪声类型、声级和分布;研究所指的人为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和游客噪声。通过CandaA和GIS模拟了保护区内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并基于欧盟寂静地标准模拟了游客噪声的影响范围。进而基于上述结果,分析了人为噪声对于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濒危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潜在影响。研究揭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全部夜栖地和重要日间觅食地皆处于交通噪声的影响之下,尤其以大海子所受影响最大。交通和游客噪声形成的明显叠加效应,扩大了噪声影响范围。游客噪声与黑颈鹤鸣叫在480~2 000Hz范围产生了较大重叠,以1 000Hz重叠度最高;游客噪声对黑颈鹤影响明显,30名游客可产生75dBA噪声,影响范围可达480m。人为噪声可直接影响黑颈鹤的夜栖和觅食行为,进而影响其生境选择与空间分布,因此建议保护区加强对游客流量及行为的限制、提升观测设施隐蔽度及消声效果、控制重点区域车流量,以达到更好的黑颈鹤保护目的。基于此,也对类似的自然保护地的声景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目标与生态旅游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国有林场体系自然保护区的来历,具体介绍了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及设置过程,分析了其经营目标,并对其旅游的开展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国有林场体系的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即以生态旅游为中介,由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及相关行政部门等利益主体来共同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最终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康渊  王军 《技术经济》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如何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丰富的森林、草地和湿地及冰川资源,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好祁连山北坡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发挥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建区以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保护区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 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 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 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 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 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 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 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 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 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断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严格审批、加大投入、完善法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调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关系到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建立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应当从理顺相应法律关系着手.文章以区域内开展的行为活动对自然生态及区域内外人群造成的影响为逻辑起点,运用系统学分析方法搭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补偿关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法律关系加以判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 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 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 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 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 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 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 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 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 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新方向。实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保护管理是其重要内容,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而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现状则是进行改革的前提。首先,对现行法律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法律所认定的自然保护地中的自然资源类型。其次,从自然资源的产权种类及所有权改变、用益物权流转三方面总结了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现状。再者,从各类自然保护地申报设立的条件和环保督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采取的措施出发分析了目前的改革探索,并提炼出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四大问题,即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和要求较局限、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人虚位、公权与私权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改革探索中物权途径面临制度障碍。最后,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4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有效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是当前福建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最为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从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基础和管理成效4个方面对福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系统评析,进而指出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核心在于如何协调好保护管理与资源开发、自然保护与社区参与两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