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必然选择,优化城市形态能够实现对局地气候环境的调节,从而提升对不利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以沈阳市为研究区,通过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的提取与筛选,建立城市形态对多种气候效应的回归模型,采用K-means算法实现了局地气候区的空间划分;并且在城市更新片区进行应用示范,在回归分析的量化指导下,对示范区的不同气候风险进行调控。研究表明:(1)城市局地气候因受到建成环境影响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并存在尺度效应;(2)建立城市形态参数对气候指标的多元回归模型,能够较好解释不同气候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精准划分局地气候区;(3)建立量化的城市形态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能够在精准评估、明确预期的目标下,通过城市形态优化实现对局地气候的调节。旨在通过揭示城市形态与气候环境的影响机制,为调节城市局地气候、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封2,101-111,封3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性评价;最后通过适应性循环的城市转型叙事方式,运用上述评估方法对1979~2019年规划干预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进行实证分析,该片区通过生态系统的重构、土地的复合紧凑利用和街道网络的高效整合实现了韧性城市形态的适应性转型.由此在城市扩张与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城市片区的韧性演进规律,提供适应性转型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梦筱 《企业活力》2015,(2):144-149
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城市形态研究视角从历史、市镇规划、功能结构向空间形态转换,城市形态具有多样化及层次性。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从区位论、市场论、产业聚集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模式经历了从均值、增长极、点轴、网络布局到梯度开发模式的演化。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互相促进优化发展。河南已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城市形态主体区中原城市群产业成梯度分布,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成效;但是河南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城市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高。河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河南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及其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定的城市形态必定要求特定的城市交通模式与其相适应;而城市交通又具有引导城市形态发展、塑造城市形态的功能。从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时机和时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交通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解决北京的交通和城市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市镇规划分析:概念、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系统描述和总结了"市镇规划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历史根源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市镇规划分析"作为行之有效的城市形态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深化和扩展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传统城市研究和历史保护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都市区的发展如何,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群或者城市连绵带在参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市区的规划建设既是中心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高速增长下的适应性城市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生态学中的“适应观”引入高速增长下的城市形态研究,对适应性的思想基础和国内外城市形态中有关适应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构适应性城市形态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生军  李莎莎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中插8-中插13
伴随着城市的精明增长与紧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出垂直拓展、多中心协同以及超视域增长的复杂特征.同时,受传统城市空间认知手段的局限性,人们对城市形态的有效识别与量化变得愈加困难.为此,提出簇群形态和基质形态的概念,界定了形态疏密度的指标内涵,以识别现代城市疏密相间、立体增长的空间形态特征.文中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进行聚集度分析,实现空间疏密形态特征的可视化;并结合相关案例描述、呈现、解释城市空间特征,归纳总结城市形态类型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现代城市疏密形态呈现规模分级、结构分形和形态相似的基本特性,城市整体形态呈现多维表征模式.最后提出了关于现代城市形态管控的实施路径,以期指导未来城市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温州城市形态构成要素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温州城市形态要素演化过程的分析,理清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历史脉络,从而对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得出结论,实现现代温州城市形态和谐、均衡的前提是城市形态各要素在传承历史文脉、尊重环境前提下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中国城市正在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脉的断裂,城市记忆出现空白,城市形态从物理的、空间的、文化的、心理的层面出现断裂这些现象,全面反思了中国城市形态的各种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形态本土化主张,强调了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并将之上升为一个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可持续力的构建和民族自信力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设计控制是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好的城市形态的追求是控制目标。因而,如何理解好的城市形态是设计控制的基础。从城市空间外部特征来看,结构与脉络反映了城市形态基本的网状与线性特征,对于研究城市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设计控制角度出发,重点分析结构与脉络的内涵、层次、形态等特点。认为设计控制的目标应当超越一般意义上公共利益,对"目标的目标——好的城市形态"的追求才是其根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设计控制的工具目标与价值目标,即:工具目标——作为规划管理过程对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的追求;价值目标——建立在好的城市形态理解上的对设计控制本身目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雾霾天气现象,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综述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相关文献,分析和识别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背景下大都市圈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研究框架。通过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综述发现,空气污染物来源和作用机制迥异;空气质量受到城市密度、土地开发模式和交通布局等城市形态因素的综合、复杂影响;低密度、机动车导向的蔓延城市形态被认为不利于空气质量。中国目前针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空气质量影响研究主要从气象学和环境科学视角切入,集中在污染源的识别、源强及扩散等方面,也有地理学者关注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但尚缺乏对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上述国内外经验和实证结论,结合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构建了由发生模型、影响模型和测度模型等三个模型构成的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框架。希望为制定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环境发展政策,通过引导良好的城市形态来应对环境污染的挑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从重视速度到重视质量的转型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尝试通过城市设计来改善城市风貌、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质。然而,由于城市设计本身概念上的模糊,如何将城市设计与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有效衔接,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明确城市设计的内涵,并回顾其在我国的发展;其次分析总结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将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管理体制结合的思考与建议。具体建议包括(1)城市设计不单独成为规划类型或体系,而是将城市设计作为工具,将其成果纳入并依托已有法定规划体系实施;(2)在规划实施管理各环节中强调和明确依据城市设计提出的控制内容;(3)通过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城市设计;(4)探索城市特色风貌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  相似文献   

14.
美国区划演变经验及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美国区划演变的经验,介绍了新区划工具在城市形态和街道功能、住房保障和社区营造、区划调整灵活性三方面的发展,以此应对区划灵活性和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文章最后针对区划工具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讨论,并探讨了美国区划演变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的历史街区正面临着失去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危险,而城市保护规划却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在欧洲城市研究中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并作为理论基础指导城市的遗产保护规划,被认为是解决中国城市形态问题的有效方法.选取广州的传统居住区域——荔湾第十甫路历史街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形态区域化理论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到城市形态区域的划分结果.在形态分析过程中,阐述如何破解研究困境,最终建立形态研究和保护规划之间联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背景下,智能算法成为探索城市形态不同系统寻优路径和理想模式的重要手段。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梳理了2000—2021年CNKI核心数据库中我国学者关于智能算法在城市形态优化应用方面的文献样本,通过时空演化图谱和关键词共现网络解析了演化路径并预测了研究趋势与热点。研究结果表明:智能算法在城市形态优化应用方面历经了“几何分析—量化分析—动态模拟—大数据挖掘—深层内涵解析”五个典型阶段,研究主题集聚为以城市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城市形态与杜宾模型为聚类的三条主要时空演化路径,应用情景主要包括城市形态扩张及驱动力、城市交通线路优化、城市街景测度三大类。据此认为,未来的研究趋势将呈现网络化多维智慧集成、多学科交叉智慧耦合和多情景模拟智慧演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1840年以来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归纳得出"新城—协作"与"扩展—回波"两种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并对它们的内涵、区别、经济学分析等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门槛后,某种程度上,"新城—协作"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要比"扩展—回波"式更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与实际需要。这为我国一些大城市调整"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路径依赖,摆脱"单中心"蔓延发展导致诸多"城市病"的发展困境,实现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影响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气质量恶化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城市扩张与空气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探索性城市形态指标研究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达了以下观点:(1)不同城市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气污染排放,工业、能源、居住污染排放可以通过规模类形态指标测度,交通污染排放可以通过密度类、形状类、功能结构类城市形态指标测度;(2)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强度、布局,以及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微气候带来的空气污染物堆积;(3)使城市形态更加紧凑,禁止低密度开发,能减轻热岛效应,减少交通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最后对我国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形态及其动态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城市内部形态展开研究,以怀化为案例,从功能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和异质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以期丰富时城市形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反映了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蕴含着人们适应地方条件的经验与智慧。以同属巴蜀亚区,但形态差异明显的成都、重庆为例,构建动态、层进的城市形态认识框架,结合卫星影像与历史地图数据,按照"收集—转译—识别—分析"的程序,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揭示形态特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生成原则,为当前城市建设提供信息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