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商》2015,(22)
旅游合同作为一种无名合同,具有承揽合同的性质,由于合同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的愉悦所以服务质量的瑕疵实际上是合同的实际违约,合同当事人可以基于此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其合同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可以基于违约责任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弥补旅游者作为弱势方在依侵权请求时的不足从而更好的保护旅游者的权益,促使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巩坚 《消费导刊》2010,(4):125-126
自工伤保险制度实施以来,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事故处理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工伤职工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补偿是“双赔”还是“补差”,是司法界长期存在的两种观点,不仅在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各地司法实践中也做法不一。主张“双赔”,依据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按照这一规定,因第三人侵权发生工伤的,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待遇性质不同,工伤职工可以同时享受。  相似文献   

3.
余浩宁 《商》2014,(26):193-193
产品缺陷致损,乃加害给付之典型情况,合同法违约责任保护的是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即可以保护电视机本身以及其他的人身、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但是却不能够填补精神损害。而根据产品质量法41条前段的规定,产品本身的损害并不能获得赔偿,只能就缺陷产品以外的部分进行赔偿,即本案中的精神损害与人身伤害和房屋损害的部分。而侵权责任法则将这些损害全部囊括于侵权损害赔偿之下。在实务中,应对侵权法41条做出解释,认为其采用了请求权规范竞合说,用于完全的填补被害人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李耕读 《商》2013,(12):192-193
不同于大陆法系将之归入健康权保护模式和英美法系直接将其作为一种单独诉因的做法,我国惊吓损害情形中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可以依据死者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之规定,类推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或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纳入一般人格权予以保护,而第三人遭受的惊吓损害后果可作为侵权行为的加重后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建省  徐平平 《商》2013,(5):167-168
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基本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赔偿数额的确定,历来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一个难点。损害的赔偿应当包括对知识产权财产权益损失的赔偿及对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损害的赔偿。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可以通过如下标准计算:权利人的实际损害、侵权人非法获利、按照许可使用费确定以及法定赔偿额。无论使用上述何种方法,科学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都在赔偿金额的确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树娟 《消费导刊》2014,(9):235-236
在新《刑事诉诉法》出台之前,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侵权责任法》定性为“物质损害赔偿”。新《刑事诉诉法》及该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却再一次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法律性质的确定陷于混乱。且直接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均丧失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的法律依据。本文拟通过就现有规定的梳理,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作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的司法解释于3月10日公布实施。这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民事侵权行为造成自然人精神损害的 ,应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 ,遭受非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的 ,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公民去世后 ,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权利 ,受到非法…  相似文献   

8.
王存柱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22-224
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刑事侵权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愈来愈高。从我国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及其成因、确立的必要性、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引起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立法加以改进,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个人权利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当人的生命与健康得到不当救治时,很多人都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起诉到法院的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在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对于该类案件到底属于违约之诉或者属于侵权之诉、医方到底应承担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而将案件定性为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案件的审理。笔者将通过下面的分析阐述自己的对此问题的观点。一、医疗损害责任的性质对于医疗损害纠纷案件属于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首先应弄清医疗损害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外出旅游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和享受生活,随之而来的旅游合同纠纷也日趋增多,并出现违约导致旅游者精神受到损害时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传统的民法理论和基于二元救济体系的《合同法》,对于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保护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构建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体系,突出强调完全赔偿原则,以保障旅游者在旅行社未完全履行合同或未履行合同时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由旅行社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11.
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世界法律发展潮流,在刑事审判领域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把精神损害纳入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中。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付之阙如,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更与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悖。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对刑事侵权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维护被害人的权利,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2.
薛金燕 《商业科技》2014,(15):33-33
在城市化进程中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不仅给单个受害人带来财产或人身损害,还给侵权人所在行业带来影响,这种损害非一般赔偿责任能补偿,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今社会,完善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中,对侵权损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先关规定,而由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却仍然存在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合同的出现使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屡见不鲜,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在实践中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定义,对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引出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建立完善该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科 《商场现代化》2008,(14):275-276
产品责任作为一个出现于工业时代的法律问题,已经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通过对美国、欧洲及亚洲国家和地区产品责任法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较倾向于产品责任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相对完备的损害赔偿制度设计,普遍认可缺陷产品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和不同程度的惩罚性赔偿,就我国而言,现行产品质量管理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产品责任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应尽快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采取限幅数额的办法,明确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大体数额,以切实保护产品责任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及精神权利。  相似文献   

15.
汤卫松 《商场现代化》2007,(15):293-294
国家侵权引起的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长期以来是法学界争议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侵权引起的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国家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讨论,从价值取向上提出了在我国建构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了我国建立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消费者在服务场所发生他人侵权致其人身损害的案件时有发生,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审判缺乏明确的依据,过去的法规尚未形成"安全保障义务"和"违法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则,准确界定经营者对消费者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对经营者经营活动和消赞者合法权益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乔国和  陈元舵 《商业科技》2010,(36):131-133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侵权责任法与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即将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法律并未具体规定什么是"严重精神损害"的条件,这无疑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内容与侵权责任法如何保持一致,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俄罗斯因新闻报道而引发的侵权诉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对新闻侵权责任所造成侵害的主要救济方式之一,也是《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所秉承的重要理念和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度重视和维护,对新闻侵权责任所造成的损害提供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