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向债权人直接借入,需要地方政府直接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是相对中央政府而言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概念、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依据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相关策略,希望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于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就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不容小觑。基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本文根据国际先进经验,探讨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衍生的村级债务,探讨了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表明,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背景下的村级债务具有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同的性质,都是政府驱动下的建设型和发展型负债。将村级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监督和规范管理村级债务,遏制村级债务的过度膨胀,降低村级债务的融资成本,防止因村级债务而导致的集体资产流失,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消除村级债务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协调战略实施的不利影响。目前全国村级债务总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相比,占比不高。将村级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管理不会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适度举债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举债渠道单一,债务的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国外政府债务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原则;建立和完善债务监管法律体系;强化金融监管;中央政府要担起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职责;积极化解政府过度举债带来的债务风险;不能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不能忽视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不能高估政府债务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商》2015,(29)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债务风险,这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审计署对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审计报告的分析,得出了未来几年中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比例将不断上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同时更是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有效监管与合理控制。面对这种情况,研究改进完善我国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有重大的意义。在详细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现状,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优化提出了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性政府债务危机的日益深化,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本文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商》2015,(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累积的债务也越来越多,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债务规模达到了一个十分庞大的程度,引起了相关高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然后对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债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林  侯欢 《财经论丛》2015,(5):24-31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耦合关系为逻辑起点,展开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后发现:财权事权不对等格局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催生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以融资平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筹资渠道,突增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偿债主体责任意识模糊引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风险;以土地为杠杆的融资模式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风险.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结构风险、管理风险、偿债风险四个方面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演进态势,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商》2015,(45):55-57
本文从分权体制的视角出发,阐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治理的漏洞,借鉴日本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治理机制,并参考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及《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提出未来我国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宏观层面在限额控制下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明确治理主体;中观层面确定债务责任主体、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等;微观层面在操作上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等,以期为更好地治理地方政府债务,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位.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出发,指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涵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个侧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从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已成为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出发,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债务规模控制,风险预警和债务监督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以金砖国家及G20为代表的转型期国家,普遍都会通过政府举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欧盟、美国、日本及巴西四个国家或地区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共同点是:明确赋予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限定资金用途;设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专门机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我国应结合国情,借鉴不同国家的有益做法,明确赋予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符合本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设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专门机构,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控制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成熟和完善的市政债券体系,对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本文研究了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对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关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其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几点启示,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债务国,具有成熟和完善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这对日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模式和债务危机防范机制,总结了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管理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相关建议,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不仅是政府借款与还款的问题,更是一个与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社会风险防范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探索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措施势在必行。本文深入研究了地方政府的举债需求,认为不同地区政府负债需求不同,地方政府对不同类型政府性债务需求也不同,存在了各自的差异;通过理论、政策和公开资料,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分析了隐性债务存在的原因,提出将隐性债务与显性债务一并纳入规范管理。本文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约束和规范地方性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财政部通过下达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稳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随着债务置换工作的深入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集中还款压力开始得到缓解。同时,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政府债务理论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将就现有文献研究结论进行综述。对于政府债务的研究,将其区分为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两个维度,通过对我国公债理论和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文献的分析,可以系统梳理我国债务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时,在分别对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与理论演进过程归纳论述的基础上,文章针对现有中国政府债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债务理论体系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