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管理不力、信用欠佳或破产关闭而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紊乱、国民经济不稳定甚至于社会振荡。按照经济学家的划分,金融风险可以分为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为特征的宏观层面风险和以经营风险控制不力、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为特征的微观层面风险两种。从现实情况看,基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以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为主的微观风险,而这一风险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如何强化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结合基层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机构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典当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但其经营过程中的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处理不妥同样会产生金融风险, 规范、自律、监管, 是促使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基调。  相似文献   

3.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中宏观与微观层次上的风险,如存款挤兑、金融企业倒闭、汇率波动等,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大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需要对目前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及鉴测指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目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作出相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宏观金融工程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评论》2007,143(1):89-93
宏观金融工程是指通过金融工具与手段的创新设计与重新组合、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制度的变革来解决宏观金融问题。宏观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金融资产负债表、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和国家经济资本管理三个方面。宏观金融工程的分析方法有资产负债表分析、或有权益分析、在险值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等。宏观金融工程的提出可以借鉴微观金融工程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将风险管理和经济资本结合起来,从而在承担适度风险状况下达到有关的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陈奇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104-105,109
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复杂和困难的,目前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都需要对经济波动加以识别和判断,而这些识别和判断本质上同微观主体对市场的判断是一样的,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判断失误同样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监管必须要跳出金融系统之外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陈珣 《时代经贸》2008,6(12):163
本文首先综述了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品的概念、特点,然后这种进行了风险防范的探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归纳了风险防范的措施,以期能给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某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珣 《时代经贸》2008,6(8):163-164
本文首先综述了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品的概念、特点,然后这种进行了风险防范的探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归纳了风险防范的措施,以期能给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某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2017,(9):150-164
金融市场中要更多考虑参与主体"人"的因素。经典理论模型通常设定风险厌恶系数为不随年龄而变的常数。本文构建模型并运用微观和宏观数据,刻画和验证经济主体风险厌恶在生命周期中的时变特征。微观视角下风险厌恶受年龄正向影响,宏观视角下金融市场和行为风险厌恶均随平均年龄上升而上升。少年人口占比负向影响风险厌恶;中、老年人口降低风险偏好,风险态度趋于保守。风险厌恶在生命周期内存在时变性,表现为年龄越大风险厌恶越强,可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这对于后续建模中设定风险厌恶可变系数有借鉴意义。年龄改变风险态度和风险资产组合,使得人口年龄结构系统性影响金融市场风险结构。因此,本文对于从人口学视角预判未来金融市场风险结构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资本缓冲率纳入DSGE模型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从政策效果看,同时考量实体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政策搭配最优,仅考量金融风险的政策搭配次之,中央银行仅执行货币政策效果最差.因此,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应同时将实体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纳入政策视野.  相似文献   

10.
吴景杰  吴瑕 《经济师》2001,(1):128-129
金融风险预警监督机制,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量的不断增加,经营风险加大,监督需求与稽核力量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监督机制,以便能够对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日常情况进行及时连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风险监管,从而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为此浅谈一下我们的构想。一、现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弊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没…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成为中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示剂,防范银行风险溢出已成为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但“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尚不明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的CoVaR方法度量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基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该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从银行特征来看,“双支柱”调控对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盈利水平较低的银行的调控效果更显著;从经济周期来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因经济周期具有明显不对称性,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明显高于上行期;从宏观政策工具类别来看,各类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结果不同,使用信贷类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得“双支柱”调控的风险抑制作用失效。本文基于微观和宏观的异质性视角,为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调搭配并实现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具竞争力的组织形式,属于宏观与中观层次的创新。供应链联盟是企业应对激烈竞争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属于微观层次的创新。本文对两种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二者融合发展如何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娟  刘素珍 《现代财经》2006,26(10):41-43
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经济核算。微观绿色核算是宏观绿色核算可靠性的基础,二者具有内容和目标的明显依存性。通过对绿色GDP核算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不同视角比较,可从提高相关信息可靠性和有用性的角度,探索宏观与微观绿色核算信息一体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货币政策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稳定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侧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侧重维护价格稳定并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并非完全独立而且相互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宏观政策配合有效性和实施好经济管理,要把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定位、执行和测度的兼容性,加强宏观审慎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在种类设置、使用规则、使用时机上的配合,统筹实施主体的权责设置、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策边界及国际合作,在政策目标、操作工具、组织安排、微观机制等方面促进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密不可分,影子银行体系积累的风险会危及商业银行、 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条件风险价值(CoVaR)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深层次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全样本下,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通过将影子银行业务进一步分解为同业业务和委外投资业务两种成分,发现其委外投资业务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和主要诱因,而同业业务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的银行类型和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下,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对于规模较小和公司治理效率较差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其中又以委外投资业务最为显著.最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逆向调节效应,且对委外投资业务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同业业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强化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去杠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宏宇  田昆  李桦 《经济师》2004,(3):236-236,238
由于虚拟经济与金融有难以割舍的联系 ,二者的发展历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者的运行主体基本相同 ,因此 ,部分学者认为虚拟经济就是金融经济。而大多数学者则不这样认为 ,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业务运行的角度分析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因此 ,并不能把金融与虚拟经济混为一谈。但除了微观层面比较以外 ,在金融体制、金融改革、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等宏观方面二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如何 ,则鲜有人论及 ,文章正是立足于宏观金融层面探索虚拟经济与我国金融发展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郁方 《新经济》2005,(6):14-19
本文节选白《广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的第五部分。该文从宏观的角度,剖析了广东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危害;文章指出,市场发育不完善、秩序混乱是广东省金融风险产生的机制性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内部缺陷是金融风险的根源。文章认为,要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程度,要从体制改革和强化管理入手,以制止风险的进一步积累,从而走出潜在性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三种制度创新主体的比较及西部制度创新主体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汉平  白永秀 《经济评论》2007,144(2):40-45
制度创新主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宏观主体、中观主体以及微观主体。通过对不同制度创新主体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制度创新主体在制度创新时各有利弊,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应有所不同。在西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及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下,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在启动期,宏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开发期,中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发展期,微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现阶段,西部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最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