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丰国 《商》2008,(8):51-53
中国出口增长趋缓,有助于缓解经济结构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美元贬值造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是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之一。美元汇率下降所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外部推动压力。从目前来看,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注入的外生性通胀压力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主要对于此轮通胀的性质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货币供给、成本推动和国际因素,并认为本轮物价上升主要是周期性,需求拉动的,货币供给和国际因素同样对通胀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如需求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此轮通胀进行治理需要针对它的性质加以解决,并给出一些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广义货币(M2)的供给与需求谈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货币的角度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并期待相应的货币政策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王庆  周莹 《新财富》2007,(10):18-20,22
中国是否已进入了通胀时代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认为现在断言中国长期通胀时期已来还为时尚早。因为此轮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这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食品来消弭;非食品价格目前涨幅有限且有相关政策的护航,仍处于政府可控制范围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前者使得产能过度扩张,产品供应过剩,从而削弱了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能力,后者使得中国劳动力名义工资的增长长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上行对通胀的压力难以显现。因此,短期内,只要低资本成本与低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因素没有消除,中国就不可能进入通胀的时代。预计此轮通胀未来或将沿着如下的路径发展:需求增加→食品价格大幅上涨→CPI适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食品供给缓慢增加+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CPI企稳。[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扩大内需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不能准确解释有效解决中国目前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中国目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实质是供给被动。扩大内需的基点选择是优化、提升供给,走供给主动之路。  相似文献   

6.
温和通胀背景下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8%,主要以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为主,尤其猪肉价格的上涨最为明显。本文认为本轮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体现,与我国养猪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当前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不合理的行业管理体制以及不恰当的宏观调控措施。解决当前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措施在于用市场的手段尽快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给,同时警惕高利润刺激下可能出现的生产过剩。  相似文献   

7.
毛彦军  王晓芳 《财贸研究》2012,23(2):100-107
基于由贝叶斯技术估计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识别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均能够产生同向影响,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明显,仅能解释其不足2%的波动,而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比较强,长期内可以解释其26%以上的波动;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都不明显,长期内对二者波动的解释能力均低于0.6%。因此,在应对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通胀势头实施积极的紧缩性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范建军 《商界》2008,(9):106-106
一切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结构性通胀”之说,在商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过量,意味着由货币所代表的名义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2010年3季度以来,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这主要系农产品供给减少及游资对其炒作所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虽也大幅上涨,但对最终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有限,耐用消费品生产普遍存在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刺激,我国国内出现了暂时性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对此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是从货币供给的角度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供给只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从货币需求角度对"流动性过剩"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将会更有利于我们对相关现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王建 《中国市场》2010,(24):24-28
进入21世纪后,由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构成的输入型通胀,以及由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通胀的主因,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然失效。未来的货币政策应相应改变,通过"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10年中国经济的复苏,房价飙升,物价上涨,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已成为现实。本文分析了我国过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发现产出缺口、流动性过剩、房价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同时,管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财政、税收政策的使用以增加供给是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然而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扩大内需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端计 《消费经济》2001,17(6):36-38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理论界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这也是目前国内的主流派观点.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货币供给增加是这次粮食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必须注意到,货币投放量大幅度增加不但会引起粮价上涨,而且还会造成其它商品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15.
徐刚 《新财富》2006,(8):46-47
加尔布雷斯的“有效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经过温饱型消费和耐用品消费阶段之后,中国已进人服务型消费阶段,但相关的有效供给还远远不足。与此同时,很多消费品的供给出现了严重的过剩,消费供给的错位日益加剧。因此,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干预空间已经有限,新的出路在于改善有效供给。其中关键就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鼓励自主创新。未来,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所引发的有效供给,将成为消费升级的真正主导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持续走高,成为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当前我国通胀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CPI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上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是影响其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应做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汇率的弹性,调整对利率和要素价格的扭曲以及改善官员的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徐昭 《中国物价》2015,(2):67-69,88
本文基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的货币供给变化,运用VAR模型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模型考察了美国货币供给对中国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和传导机制。美国货币供给对中国的货币供给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美国货币供给的波动对中国货币供给有较大的冲击,并且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这种冲击的作用有所加强。美国货币供给对中国的货币供给有间接的溢出效应:美国货币供给对中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作用较强;应用方差分解研究发现中美利差、通胀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这些中间变量是引起美国货币供给影响中国货币供给水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2009年5月以来大蒜价格超常规上涨的原因,认为产量锐减是造成本轮大蒜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基础;甲流肆虐对蒜价影响甚微;货币超发以及的囤积居奇,对蒜价的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大蒜生产成本的上升可以解释为由过量以货币表达的需求所拉动。同时,本文总结了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容易出现价格超常上涨的蔬菜特点,并在梳理了政府相关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蒜价的影响后,得出蒜价超常上涨是在产量锐减背景下的货币现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货币投入对经济社会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是有利的货币供给冲击;而货币在短期内受高收益率的引诱而持续流入某个产业,导致该产业由产能过剩逐渐转向增长型衰退,就是不利的货币供给冲击。前者是货币的正面责任,后者则归于货币的负面责任。货币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货币内在的社会性就要承担社会责任:中央银行应当在产业结构调整、治理产能过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引导与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要警惕某些产业短期的高收益率,以规避引诱货币流入出现的"信用繁荣";社会公众理性的投资行为,不仅能够获得合理稳定的投资收益,也是维护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秩序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流动性过剩和股市高涨是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两个显著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流动性过剩是否引发牛市,专家们各持己见,说法不一。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检验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过剩和牛市并没有必然联系,即流动性过剩不是造成牛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