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轨迹     
6成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没有完成原定销量计划的企业比例。奇瑞上半年销售达31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45%,比亚迪、吉利、江淮、华晨、长城等大多数自主品牌均未能达标半年线。合资企业则是走出了最强音。  相似文献   

2.
《经营者》2009,(2)
人物简介: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从一个研究电池的专家成为世界级电池大王,他只用了7年时间;从一个汽车业的外行,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民营汽车企业之一,他只用了4年时间,其中F3也成为迄今为止国产自主品牌最为成功的车型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质量》2008,(8):80-80
我国踏上新能源车高速路.自主品牌迎来机遇。众多汽车相关产业已经把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列入产品规划,一些新型关键的零部件如电池、控制技术、油料储存技术、燃料电子发动机关键的零部件.成为行业、社会投资的热点。有分析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5亿辆.而中国的成品油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两亿吨。在此种背景下.节能降耗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关键词。吉利启动未来五年节能环保汽车开发计划,比亚迪发布DM双模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4.
从20多人的手工作坊到横跨lT、汽车、新能源几大产业的制造业航母,比亚迪只用了短短16年.从电池大王到汽车黑马,从节能汽车翘楚到新能源行业先驱,他如何缔造比亚迪绿色王国?在带领比亚迪在世界汽车舞台奏响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时代强音中,他又将为比亚迪精神注入怎样崭新的时代内涵?他是谁?他是王传福.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到深圳出差造访比亚迪,是试驾他们的小排量汽车——比亚迪F0,两年后当我再次来到这个环保城市的时候,探访的对象变成了同样环保的比亚迪F3DM双模汽车。这台装载着传说中的铁电池心脏的新车,正带着比亚迪做中国第一、世界老大的决心前进  相似文献   

6.
王许松 《数据》2009,(6):14-16
2009年上半年接近尾声,两则关于汽车的消息截然不同。一则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洋彼岸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令全球汽车业震惊。而另一则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国车市明显回暖,销量创下历史莉高,勇夺世界第一。同时,关于自主品牌汽车的数据也煞是喜人。第一季度比亚迪F3荣登季度轿车销量榜首,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第一次问鼎品牌销量总冠军。  相似文献   

7.
读者     
《经营者》2011,(1)
不要对自主品牌关门《到底什么是进步》刊发在北京限牌前,我们不禁来继续引申一下,什么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甚至什么是中国的崛起?汽车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在这条链上,既有上游的钢铁、石油、化工原料、机械零件、配件加工等工业企业,又有下游的经销店、修理厂、精品店等服务行业。截止2009年底中国在汽车企业工作的人员有357万人,而整个产业  相似文献   

8.
比亚迪汽车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成熟自主汽车品牌,从最开始的F3系列车型到近期热销的F0都是基于紧凑型和小型车上的成功案例,这也是自主汽车品牌的成功基石。在夯实中小车型的设计、制造、销售以及售后的基础之后,自主汽车品牌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品牌战略的提升,丰富其产品线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企业总是想得更多,但实际努力的少。"——《纽约时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称,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1826.47万辆,再次蝉联世界第一。但是出口量却仅为54.49万辆,占总产量的比例不足3%。更严重的是,在西方发达汽车市场上,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还是一个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目前在海外发达市场的现状及口碑,我们拿起了放大镜,镜头下是3家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比亚迪,长城和吉利,它们有望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进入西方市场的先头军  相似文献   

10.
何鼎弘 《经营者》2012,(7):120-123
它是比亚迪的首款纯电动汽车,其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2011年在深圳大运会期间推出了首批电动出租车做试点,而现在看到的则是更适合家用的版本。  相似文献   

11.
马冬 《企业导报》2013,(1):118+161-118,161
中国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品牌知名度低、服务水平差、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制约着中国汽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提高自主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集中度等手段可以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的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2.
知道汽车研发重要,是懂得如何造车的开始。所以,我们真正懂得如何造车,至今也就七八年时间。目前,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长城、吉利、江淮、比亚迪等规模最大的12家自主品牌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并都具备了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2011年集体遭遇寒冬,这个冬天,对比亚迪格外残酷。9月5日,深圳坪山,比亚迪总部博物馆内不时出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们惊讶而赞赏地打量着这个由电子元器件、汽车以及各种新能源储能设备构成的制造帝国。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后,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企业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企业规模比较小,大多数企业尚未显现出规模效益,只有自主品牌汽车发达了中国才能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才能走向汽车强国的道路,才能更好的实现本土企业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优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走自主之路 创民族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整个汽车业都在谈论自主,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我们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产品主要采用外国汽车品牌和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逐步发展成熟,乃至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但我们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产业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自主品牌虽然也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3-4期生活《雅鲁藏缠斗比亚迪》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人才五花八门,自然也鱼龙混杂。比亚迪能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必有过人之处。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学生毕业3年内,为其所在的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大,更多是企业在培养他。在网上读了他的几童文字之后,我个人感觉他在更深价值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如果看作是报告文学,有大量主观情绪充斥在文字中,且无翔实的数据做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职业分工的专业化和现代企业流程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产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初创阶段、合资模式主导的发展时期、自主品牌涌现及竞争发展时期、产业相对成熟及对外投资起步阶段四个阶段之后,中国汽车工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2010年连续两年产销量世界第一,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汽车消费大国.但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在长度、深度和宽度上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随着国际汽车巨头不断渗透中国汽车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如火如荼;潜在的国内市场虽然给了自主品牌汽车巨大的空间发展,但市场份额的瓶颈最终会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想要谋取长远的发展;就只能响应“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摸爬滚打,寻求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5,(16):34-49
一家在14年历史中资产迅速做大的中国汽车公司,一个平空而起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它的命运在第11个年头上发生了急速的转折。  相似文献   

19.
冯宗智 《新远见》2013,(9):59-62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品牌之痛"一直是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发展中的一块心病。作为中国六大汽车集团中自主品牌轿车的后来者,北汽集团希冀在品牌建设上寻求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日前,一位朋友感叹:如果中国能拥有制造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那么日本公司就不会把数码相机卖得这么贵了。以廉价劳动力起家的中国制造业,在把地球都印上Made in China的时候,一个话题突然间成了企业界关注的话题:以制造业发家的中国企业,要不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 有人喜欢把这叫做未雨绸缪,其实在我们“绸缪”的时候,跨国公司早已把我们赶上了一条“不归路”。从2002年开始,日本三洋、索尼先后起诉比亚迪,认为比亚迪生产电池的原料和包装侵犯其知识产权; 2004年7月28日,虽然思科诉讼华为一案以双方终止诉讼了结,但是华为还是被迫作出让步,以消除思科公司的疑虑; 2004年10月,华为公司起诉三名前员工(分别为上海沪科公司、UT斯达康公司员工)涉嫌盗窃商业机密、侵害知识产权; 而最近,在新浪网上又对中国汽车模仿外国汽车讨论得如火如荼。而本田以“来宝”侵犯CR-V外观设计专利权为由,已提出起诉。没有核心技术,或者模仿别人的核心技术,毕竟不是生存、发展之道。“种大米,还是做纳米?”中国企业是做成熟技术的仿制者,还是依托本土市场的力量,寻找自主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中国企业高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