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收入调查数据,采用不同的工资分解方法,从地区分割、职业分割和收入阶层的角度测算并分析了户籍工资差异及户籍歧视情况。实证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都存在;户籍歧视的加剧体现在工资歧视和就业歧视两方面;对于极低工资、低工资和较高工资的劳动者而言,户籍歧视带来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研数据,采用改进的Brown分解方法对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存在严重的性别工资差异。从工资差异的构成来看,性别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是导致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较小;从行业隔离的角度来看,性别工资差异也主要由行业内的同工不同酬造成的,行业隔离所起作用较小。因此,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的劳动力竞争市场是改善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4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消除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的影响,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异变动进行分位数分解。通过分析发现,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工资变化的差异,能够由个体特征变化解释的部分所占比例较低,绝大部分都是由户籍歧视造成的,工资分布顶端的歧视现象更加严重。这说明长期以来与户籍制度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分配规则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工资歧视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性别技能束和柔性生产的视角,探讨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内在机理,并运用跨国数据实证考察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来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深化服务业价值链嵌入有利于显著促进女性相对工资增长,进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第二,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不同技能层次劳动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中低技能劳动者,深化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缩小高技能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更为突出;第三,服务业价值链嵌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因经济体的制度环境而异,其作用在贸易开放度较高和政局较稳定的经济体中更为明显;第四,相比于对特征禀赋差异的改变,服务业价值链嵌入通过减少或消除制度性的隐形歧视因素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界定,利用实例论证了中国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平等待遇,分析了女性遭到性别歧视的原因,明确指出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限制、性别级差、女性自卑心理以及遭遇歧视时维权难等因素导致了性别歧视,并针对存在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产业数字化会促进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并改变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生产任务”模型和“肌肉—大脑”假说,产业数字化通过改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对价格、促进女性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相对优势发挥等,产生女性偏向的工资增长效应,从而可以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将地区(省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CLDS数据库的微观个体混合截面数据相匹配,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收入差距;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该作用对女性劳动者更为显著,从而缩小了性别工资收入差距;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缩小低技能劳动群体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但对高技能劳动群体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中低工资群体具有显著的促进工资增长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作用,但对高工资群体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应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并优化女性就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工资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有序多元回归计量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流动人口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户口性质、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和就业职业、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工资收入等就业特征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间影响显著。应该关注低知低薪农民工群体的过劳问题,规范劳动标准制度,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劳动者超长工作时间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量化测算了我国企业层面的性别工资差距,并实证研究了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对我国工业企业性别工资差距有显著负向的影响,外资进入每增加1%,性别工资差距降低约0.13%。在使用不同外资进入的衡量方式,区分不同地区子样本以及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到了稳健一致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外资进入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压力,以及外资企业推行的"同工同酬"价值理念为本土企业带来了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的技术偏向使其红利产生群体偏向,从而通过个体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化影响形成并作用于群体的工资差异。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视角,采用2018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农民工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农民工比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及个体能力(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加上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及就业歧视,导致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较高;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而且能强化数字经济的工资增长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工资增长效应,进而会扩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其中存在“数字经济发展—非认知能力差异扩大—工资差异扩大”的传导路径,但认知能力差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也显示,地区数字经济和个体能力差异都是两类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数字红利边缘群体的发展,积极帮助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弱化和消除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0.
性别在言语交际上存在着差异,语言中存在着性別歧视.从语音、词汇及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方面,通过实例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进行了分析,同时试图从经济与社会分工、宗教与文化、思想意识与偏见等方面,探究其成因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理论研究是我国法学研究重要领域,在我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深入的情况下,经济法理论研究亟需转型,应由一贯的功能论摆脱出来。考察德国和日本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变,无疑有助于这一进程。笔者通过德、日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进,说明当前经济法理论已趋于实雾化,特别是德国的经济宪法和经济行政法角度对经济法研究,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法现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适应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经济法在其规范演进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法由不发达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新古典主义的趋同假说、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反映了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演变的基本脉络。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主要遵循两条路线: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同";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异"。但不论是"趋同"假说还是"趋异"假说,它们都不能成为分析后发展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及其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解和接受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去体会、思考、欣赏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要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经济学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并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由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思维视野、思维模型以及思维形式等构成.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们不断调整思维视角,扩展思维视野,发展和完善思维模式,从而使经济学思维更贴近活生生的社会经济实践,更生动、准确地反映现实中人的选择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思维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它表现为理论解释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必然会引起国际货币格局的相应变化,然而历史也同样表明,二者的演变与调整并非协调一致。文章以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为线索来分析国际货币格局调整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对货币格局的调整趋势做出预测,概括出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国际货币格局调整的特征,针对国际货币格局调整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客观了解区域旅游发展演变过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旅游发展极化程度、层次结构、空间结构、旅游业专业化程度4个方面分析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的演变过程.并从这4个方面探讨区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学者将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概念的发展归纳为四次转变形态,但由于没有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分析论证,因此,对财富概念的演进历程和各形态的本质归属解释得难以到位,缺少哲学理论底蕴。人们的财富本质定位不但因人们从事不同实践形式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即使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本质定位,也会因生产实践各产业形式的演化不同,而其本质定位有所不同。本文用生产实践解释了这种财富本质定位的转换过程,启示人们对财富观念一定要辩证地看,切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借助生态学的种群动态和繁殖策略的原理,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层面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认为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演化模式中存在“波动”和“演替”两种模式,在空间演化模式中存在“r-选择”和“K-选择”两种模式。对于广西旅游业来说,由于旅游产业基础总体还较为薄弱、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差异大,如何因势利导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时空演化模式、弱化竞争劣势,加快产业转型和发展速度,实现旅游业的新跨越。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扩展了STIRPAT模型,测算出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产业集聚度、城市污染综合指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并探讨了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污染或减少城市污染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某个临界点,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的规律,产业集聚度的对数3.1161为拐点。基于此,提出了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模式观点,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模式,使得产业在集聚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但污染排放并不相应增加,从而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呈现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此外,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演化视角下的金融企业集群发展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主导力量。金融企业集群作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的前沿领域,以其无法比拟的整合优势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企业集群现象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关于金融企业空间集聚和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动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演化角度对金融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对这种新兴集聚现象的兴起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