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犯罪随着经济发展而表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的提高,对自身权利的保障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现代文明倡导人道主义精神,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打击力度,针对经济犯罪的自身特点加以严厉打击,却很少在经济犯罪中规定死刑。  相似文献   

2.
刘博 《魅力中国》2010,(33):32-33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因此也叫生命刑、极刑。死刑始终处于刑罚体系之顶端。“罪莫大于死”。在古代,中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都把死刑作为刑罚制度的核心,广施滥用。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提出了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3.
论死刑存废     
顾然 《魅力中国》2014,(5):295-295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完善和人权保障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激烈。死刑作为刑罚种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措施,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存废的风口浪尖。本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析死刑在中国存废的可行性,寻求合理废除死刑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时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网络民意是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新形式,是现实民意在虚拟空间的延伸。网络民意的生成和流通依托于互联网与网络传播技术,网络媒介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属性决定了网络民意具有民意表达主体的匿名性与平等性、表达方式的便捷性与符号性等特征。网络民意表达具有优化传统民意表达的主体结构,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邱成建 《魅力中国》2011,(14):192-192
随着人类刑事司法的不断文明进步,死刑也因其与生俱来的弊端不断受到人们的责难,废除死刑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国内,由于报应观念的根深蒂固,“治乱世用重典”统治思想的源远流长,刑事司法实践中却长盛不衰的推行“严打”,死刑被大量地适用。在全面废除只是一种奢望时,探讨如何限制死刑自然成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自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至今,司法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有力地保障了人权。但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我国应当从立法上及其司法解释上不断完善配套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10.
经济犯罪作为一种新兴犯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对其概念达成共识。建立在对经济犯罪作广泛理解的前提下并作为对经济犯罪的处罚手段之一的死刑在刑法规定中占了很大比例,在全部60多个死刑罪名中,经济犯罪涉及死刑的罪名多达20多个,而从哲理、伦理、法理三个层面来论述这些罪名的设置是不合理的,在经济犯罪中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1.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除了具有刑罚的一般特征,还具有其独特性,最显著的莫过于它的严厉性.死刑剥夺的人的生命权是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一旦生命不存在,那么其他权利也就无从谈起了.与其他权利相权衡而言,生命法益高于其他一切法益.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当将生命权的保护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12.
汪才华 《中国招标》2013,(20):26-28
案例某公路建设交通安全工程施工项目(下称该工程或本工程)采用资格后审的公开招标方式,2011年4月底,招标人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和该省招标投标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该省交通信息网站上发布了招标公告该工程共分为JT1、JT2、JT3、JT四个合同段,资质要求为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交通安全设施分项资质,每个投标人可以报名参加两个合同段的投标,但最多只  相似文献   

13.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中国在现阶段保留死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废除死刑缺乏现实性。我们应实行综合治理,坚持减少和慎用死刑,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死刑制度历史悠久,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死刑制度具有局限性,因此,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胡序杭 《杭州研究》2009,(3):96-102
面对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党的基层组织能否表达民意和综合民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文章通过组织创新,就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发展党内民主使党组织的权威具有充分的民意基础,构筑村民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宋丹丹 《魅力中国》2014,(22):309-309
新刑诉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增加了两条规定,对于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保障死刑案件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死刑复核的审理方式与期限问题、被告人的辩护权缺乏保障等问题。立足于这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设立合理的审理期限、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享有的辩护权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晓燕 《魅力中国》2014,(8):314-315
“罪行极其严重”是死刑适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适用死刑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罪行极其严重”涵盖客观危害极其严重和主观恶性特别巨大两方面。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而且案件性质极其严重或杀人动机极其恶劣,是故意杀人罪死刑适用的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陈袆 《魅力中国》2010,(8):105-106
死刑.是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是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本文论述了死刑废止论者与死刑存置论者理论依据,并对死刑的价值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死刑在当代中国有保留的必要但会最终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韩蕾 《理论观察》2009,(3):78-79
司法是正义的实现过程,民意是民众意愿的反映,在司法中吸纳民意可以增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并有益于司法独立,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吸纳民意应以程序化的方式实现,通过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司法解释、陪审员制度、自由裁量权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将民意纳入司法程序,构建民意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