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岳兴国 《发展》2010,(5):144-144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否保持平衡,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存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环境的污染已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已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怎样唤起人们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一、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原始人类时期。这一阶段,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是以生产活动和能量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只是被动地依靠自然而生存和发展,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之一。1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经历的3种模式基于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种模式。1.1传统经济模式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相似文献   

4.
梁钦  任慧 《魅力中国》2014,(5):269-269
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就是资源及环境资本被消耗掉的过程。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对自然界的干预强度如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就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因此,通过可持续生产,变现有的产生污染的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得以缓和;通过可持续消费,克服盲目的过度消费和各种愚昧消费,可以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减轻对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的“引力”。  相似文献   

5.
谷佳  王涛 《黑河学刊》2002,(3):24-25
早在1972年,当西方社会还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就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向世人提出警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事实被不幸言中,人类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世界上的环境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生态环境的失衡状况则显得更为严重。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1.森林资源毁坏严重。据九十年…  相似文献   

6.
房灵 《魅力中国》2010,(22):78-78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规模急剧膨胀,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和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保持着相对稳定和平衡。人类在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形势下,不能被动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必须主动地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已不是仅供少数权贵及富有者享用的奢侈品或豪华的点缀,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人对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所以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就在竭尽全力地创造多种制度来消除这些不确定,使社会发展能得以延续。古时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相较过于悬殊,于是人类敬畏着神圣和不可琢磨的自然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大都在自然许可的范围之内。工  相似文献   

8.
王霞 《特区经济》2004,(12):74-74
环境生态资源的价值,利用与储存,不可能用金钱衡量,人类的货币循环并不经过自然界。只有能量流动经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能量与能值才可以对环境资源以及其利用作客观的衡量与评估。1.二朗山喇叭河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特征、资源状况二郎山喇叭河森林公园行位于天全县西部,距天全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可逆转性,已向人类行为发出了严重的“红牌”警告。要求人类从更深层次的理论高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伦理学的建立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从反思人与自然、技术与环境伦理关系的角度,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与高新技术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丹华 《老区建设》2012,(14):54-55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大自然被严重污染,我们才意识到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众所周知,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全社会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必将普及。目前,不少学校的环境被安排在生物课上进行,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也必将为人们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人类在尽享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高度繁荣之后,看到了自然界对我们无情的惩罚:空气污染、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爆炸等。人类开始探索摆脱困境的出路,于是可持续发展成为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2.
环境风险的可保性问题阻碍了我国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发展 在全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现今时代,人类为保持经济发展付出了资源耗竭、生存环境恶化和健康状况受损等诸多经济和非经济代价。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3.
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王琪 《特区经济》2005,(12):300-301
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发展的难题,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些结果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造成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①主观原因。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自然界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人类的,人们有一种必定胜天的信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蠢事;比如填海造田、毁林造田、过度放牧、滥杀动物、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以及过度开发各种矿藏等,人类的这些行为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这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环境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韩家清(兰州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系,兰州,730000)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是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的进化功能价值以及人和其他生物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发生价值关系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涉及人口、...  相似文献   

15.
张玲  秦琪 《魅力中国》2010,(17):286-286
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自然却为人类的活动埋单。自然遭到了严重的认为破坏,导致了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在解决环境问题中,除了要通过立法对于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之外,也要加强对于广大群众的环保教育,这种教育的主战场就在我们国家的中学之中,因为中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对他们的环保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在文章中重点分析了中学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希望对我国中学的环保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与绿色税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此,如何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作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工具之一的税收自然被用到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上,于是,以保护资源环境为目的的绿色税收在世界各国应运而生。本文针对我国当前资源与环境状况以及现行税制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绿色税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学中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它只承认人对自然界无条件的统治,认为人类利用自然的生态资源为人类社会服务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生态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董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和社会依赖于生物圈及其生存的生物物理条件,并且这种依赖性是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生态问题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社会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灾难社会学”等新学科的出现,使得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科学的划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  相似文献   

19.
<正> 1 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更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地球村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甚至引起了全球的生态  相似文献   

20.
1环境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1.1人类在21世纪将面临环境的挑战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森林面积的锐减、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繁、淡水资源枯竭、温室效应严重、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频繁、化学废物剧增,这些都将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关注环境的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并把加强环境管理作为改善环境的手段。1.2为了遏制环境恶化,各国相继制定了环境标准和法规面对环境恶化,各国都采取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