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印平 《魅力中国》2010,(7):173-173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i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2.
李立 《魅力中国》2014,(2):214-214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你的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终身。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得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3.
谢晓光 《魅力中国》2010,(31):360-361
大多学生在高中就对语文缺乏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关键的一点就是学语文没有趣味。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高中那种压力,学生更是疏远了语文。作为教师,我们能不能把学生的心凝聚在语文课堂上,为他们的一生的发展奠定语言和文化基础呢?在这个追求快乐的时代,让语文课堂有趣无疑是一种让学生热爱语文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田莉 《魅力中国》2013,(11):146-146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要想达到目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考虑,慎重对待,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无外乎基础和阅读,而重点又是在阅读教学中。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更是学习的对象,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是尽量对等的。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语文经验不对等,导致形成了“落差”。学生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若想理解一篇文章,读出心中的感受,就需要两种经验的有机结合,但往往有些文章对学生而言,学情评价(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终极学习目标(语文经验、语文素养)存在了阶梯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在“雪地捕鸟”情景的描写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情形,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生活经验,有的对“筛子”一无所知,并且对很多消逝的过去那些最简单而又最纯真的游戏闻所未闻,又怎体会其快乐呢?  相似文献   

5.
刘蕾 《魅力中国》2013,(26):197-198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分析探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学生普遍厌恶语文学习。本文将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李敏 《老区建设》2008,(16):52-53
在新的教改理论指导下,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被教师所探索和实践。笔者经历多年语文教学工作,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就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促进语文的学习。基于此,笔者在所教的班级开展了两年多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出一种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读——悟——写”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发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激发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于锋军 《魅力中国》2012,(29):161-161
一、培养语感,打好“双基”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何谓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 它是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条件。但知识毕竟是对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而语感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性实践。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  相似文献   

10.
王建厂 《魅力中国》2010,(36):107-107
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情感是一种动力,能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推动认识的深化。如果学生滋生了学习的情感,就会表到出对所学内容的热爱和迷恋。而学生的情感主要来自教师的诱导和激励。  相似文献   

11.
浪富清 《魅力中国》2013,(22):159-159
摘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息息相关,它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知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浩瀚无艰。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住儿童文学这一重要资源。学习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儿童文学有利于培养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杨军 《魅力中国》2013,(6):12-12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新的理念说明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哲理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相似文献   

13.
李拉毛 《发展》2010,(11):150-150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无形力量。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的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学习语文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中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知识浅底子薄、缺少学习热情;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活泼贪玩,纪律散漫;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的状况。如何激发趣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更加注重知识性和生动性。因此,中专语文教学更注重一个“活”字。本文通过强调明确语文课目的,让教学目标活起来;教学方法多样,让课堂教学内容活起来;评价多样使学生内心“活”起来,从而使激活中专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旦正加 《魅力中国》2011,(18):202-202
“语文”,先语后文,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何使学生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就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杜莹溪 《发展》2007,(8):118-118
众所周知,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要想将语文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需要,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即明确对语文知识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杨旭莉 《魅力中国》2013,(32):269-269
电大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要从传统的课堂结构中解脱出来,其教学形式必须走出传统形式的束缚,新时代的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就电大语文教学中自主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适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因此,可以总结性的说: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一种工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通宝 《魅力中国》2014,(27):112-112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可以说占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提起笔就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字来,因此学生一见作文心就烦。  相似文献   

20.
张克光 《魅力中国》2014,(21):203-203
中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语文教师要有跨学科教学的意识,熟悉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知道语文的那些课与某个学科的哪些课之间有关联,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学习的成果学习语文,或者利用语文学科的学习成果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