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爽  贾巍巍 《理论观察》2006,(5):176-177
电视是形声兼备的高技术结合的产物。1935年,随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电视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亿万观众。近年来,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有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课题——“电视包装艺术”脱颖而出。电视包装是对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对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已经成为电视事业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电视宣传、电视品牌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制作人员在参与频道的包装制作工作中,就怎样利用现有设备搞好节目包装,怎样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完成包装的文案策划创意及制作,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亚辉 《魅力中国》2013,(28):321-321
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媒家族中的成员,后来居上,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电视传播也成为人们信息接触量最大,面积最广的一种媒介方式。电视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来源,以传递信息。提供知识和娱乐为宗旨,而电视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不加选择的随意发放信息。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其中主持人的“把关”行为是电视传播中一种重要的把关方式。研究电视传播中主持人的“把关”行为,对电视传播的发展及知识的普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新潮 《魅力中国》2009,(4):26-26,29
广播从诞生到巅峰再到式微,经历了一条类似于抛物线状的轨迹,特别是电视的出现对广播造成巨大的冲击,今天的广播似乎成了一种“弱势媒体”,那么,广播还有没有潜力可挖,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本文通过对广播与电视两种媒体的比较,认为广播作为一种非视觉媒体,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独有的声音优势,只有做足声音的文章,在与电视等媒体的竞争中,广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沈敏捷 《理论观察》2010,(2):176-176
评论类新闻电视节目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随着我国电视媒介总体水平的增强.节目编摄人员电视意识的进步和社会舆论监督环境的宽松.近年来,这类节目的发展速度犹如“雨后春笋”。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各级有实力的电视台.几乎家家都办起了这类节目.随着其传播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民间电视”一词乃笔者对时下风云激荡的民间电视节目制作群体的简略称谓。   在此,权且让我们分云拨雾,揭秘、解密“民间电视”。数字显示,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国际电视周上,民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数量比参展电视台多出两倍,共 317家,京城就有 88家。电视台搭台,民间电视制作公司演主角、唱大戏,成为本届电视周区别于历届的最突出特点。业内人士惊叹:“仅仅一年光景,民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遍地开花,好生了得 !”国外传媒自然也敏感地体知到了中国“民间电视”的勃兴,预谋挺进。 “民间电视”背景交代   过去,民间制作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6.
王秀云 《理论观察》2008,(6):152-153
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主要是传播的功能。为了更清楚地认识电视艺术的传播功能,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其对“电视艺术”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代军 《魅力中国》2014,(12):296-296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采访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决定着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离不开“文字、声音、画面”三点因素的相得益彰,所以电视新闻报道更具事实张力和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要“厚重”于其他媒体新闻,这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更高。笔者结合十年来电视新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秦少龙 《中国经贸》2011,(14):155-155
在“居室文明时代”来临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为电视媒体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历史的形象载体和时代的立体笔记,电视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然而,传播过剩时代的来临,使得受众手中的遥控器成了掌握各个电视媒体命运的武器,卫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拼短期收视率的同时,反而忘记了构建一个具有稳定文化内核的电视品牌,才是脱颖而出最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视市场主体的数量和势力、进出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指出我国电视的“意识形态下的行政区域垄断市场结构”,进而分析电视单位的行为以及电视业的经济、公共、政治绩效,提出改进电视市场效率的突破口应该从改进市场结构入手的建议,认为适当地引入市场竞争,可以改变电视单位行为,改进电视业绩效。  相似文献   

10.
王谨 《理论观察》2000,(4):89-90
当前电视游戏节目十分火爆,但低品位、低格调的屡见不鲜,盲目追求轰动效应,盲目与国际接轨,忘记了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电视游戏节目也要“文以载道”,要弘扬主旋律,否则会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匆匆过客”。  相似文献   

11.
魏允青 《魅力中国》2010,(19):144-145
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同期声和论述语的新闻评论形式,它具有声音、画面的统一性和互补性等特征,充分利用好声画这个载体,调动画面、同期声、论述语言、字幕、光线等电视独具的表现手段,是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相关专业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彼此可以互相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是纪实摄的基石,在它的指导下,纪实摄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纪实摄影与电视新闻,电视纪录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借鉴“决定性瞬间”理论,电视创作也许可以进入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马新新 《魅力中国》2014,(24):264-264
随着电视购物频道的兴起,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的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已经不再是过去荧屏上有些“歇斯底里”的叫卖者。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在形象塑造、节目驾控技巧、话术表达及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进步,以更新的面貌,更好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才能使电视购物节目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2):165-166
当前的电视综艺节目片面张扬娱乐功能,过分追求形而下的“决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由此,导致节目人文内涵缺乏和文化品位缺失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忧虑。电视媒体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提高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陈攀 《魅力中国》2010,(23):9-9
娱乐节目的诞生给电视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中国,本属舶来品的电视娱乐节目获得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畸形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娱乐节目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对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其中包括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考察,访谈类节目的分析阐述其原因,同时对创新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提出要求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电视传播中的平民意识与平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开放,使得广大电视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者而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也从居高临下的地位而走进受众的中间,这种观念的转变引发了一种平民化的电视潮流。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立于电视新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电视”由童稚走向成熟,摄影机的镜头越来越多地自上而下对准了普通百姓,用平民化的情感,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电视在把“生活”原汁原味地还给观众的时候,传播者与观众间也建立了平等与尊重的关系。这是一种健全的电视观念和电视语言,它代表了一种契合时代的电视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18.
王英波 《理论观察》2009,(4):172-173
编导,是“编辑”和“导演”的合称。过去,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编辑和导演有着明显区别,但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电视制作手段的日益完善,二者职能被日益结合起来,统称为“编导”。作为电视节目选题、编改、制作、审定、播出等工作的制作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编导是贯穿整个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过程始终的核心人物。有人把编导比作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的“心脏”。  相似文献   

19.
播客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及网络的巨大影响力对传统电视媒体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使网络时代的收视群体格局产生新的变化。对于播客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关系须作客观的看待,既不能低估也不能夸大这种竞争性影响。播客不可能掀起“数字化广播革命”,不可能取代传统电视媒体的地位,相对于电视媒体,播客也有其自身弱点和依赖性,它对电视媒体主要发挥着互补功能。面对播客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电视媒体只有积极应对,通过向网络电视传播延伸,与播客等新兴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在竞争中合作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叶禹彤 《魅力中国》2013,(23):324-325
近年来,随着各大卫视的电视选秀节目的不断出现。对于选秀节目中出现“性别反串”的现象,它的现实状况、现实意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本文主要分析了性别反串的根源与现代应用。阐述了它在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发展过程。以及节目主持人在面对电视选秀节目中出现“性别反串”现象的角色定位。最后正确引导受众如何正确对待选秀节日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以此来迭到真正的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其实现它应该呈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