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品安全是一个民族兴旺、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现行刑法主要通过对生产、销售者监管主体以及关于食品安全非法经营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犯罪进行规制。但是刑法对食品安全的保护仍旧存在着缺陷。本文从刑法保护食品安全的入罪规则和刑法设置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犯罪归类、规制范围、过失犯罪、刑法设置、罚金刑等方面发现的缺陷。然后,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缺陷结合其他学者的学说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平 《理论观察》2006,(6):95-97
由于垄断协议行为对市场竞争机制具有严重侵害性,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垄断协议普遍被规定为一种比较严重的犯罪。我国现行的刑法还没有对垄断协议行为规定为犯罪,在我国《反垄断法(草案)》中,垄断协议行为已被列为需要严格法律规制的行为,包括予以刑法规制。深入研究垄断协议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各种适用情况,会促进对垄断协议刑事立法的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靳羽葆 《魅力中国》2014,(24):302-302
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应当在保护食品安全领域充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食品安全的概念、刑法保护的现状等介绍,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两个立法缺陷:法条罪名设置过于单薄和资格刑缺失。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保护机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将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扩充食品安全犯罪罪名和增设食品安全犯罪的资格刑。  相似文献   

4.
夏五一 《魅力中国》2010,(32):144-144
单位犯罪,是我国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社会现象,1997年刑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单位犯罪制度在我国法典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位犯罪的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立法进行完善。本文中将回顾单位犯罪的立法演变,分析单位犯罪及其承担刑事责任的特点,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提出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缺憾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刑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作出内在变革。在风险社会的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大一统立法模式"难以缓和立法安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刑事法网粗疏,不利于有效管控食品安全犯罪;刑罚介入时间迟缓,未树立食品安全犯罪的积极预防观念。为了更好地保护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缺憾进行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规制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长生 《特区经济》2008,(5):281-28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问题频频发生,令人堪忧。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失灵和规制失灵同时并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规制进行创新,利用激励性规制,解决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失灵和规制失灵问题,形成和谐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侵占罪     
邓浩 《理论观察》2007,(2):90-92
侵占罪是我国新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理论界对该罪的犯罪对象、告诉问题及其存在的利弊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行刑法规定的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埋藏物。其中公共财产不包括在中,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情况不能构成侵占罪,遗忘物与遗失物系同一个问题。在告诉问题上单纯的告诉才处理不切实际。此罪的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古代起就有“恤老”、“矜老”的传统,在老龄化问题目益突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今天,我国刑法对老年人犯罪处罚过于严厉,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明显不够。综观我国古代及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对老年人犯罪处罚作出了从宽的规定,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构建老年人犯罪从宽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目的和刑事责任,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我国“矜老”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顺应国际法治发展趋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唐德才 《特区经济》2007,224(9):222-22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洗钱犯罪作了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对洗钱罪的规定与《公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我国对洗钱罪及其上游犯罪的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受到影响。我们有必要根据《公约》的规定完善我国关于洗钱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0.
犯罪数额在刑法定罪量刑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并非万能;我国现行《刑法》或司法解释中规定的犯罪数额存在确立数额标准的越权性、数额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性、数额标准的明显滞后性等问题。应遵循数额犯的立法原则,完善立法解释程序,废除授权解释;对贪污贿赂犯罪的定罪数额标准应提高;提高情节的地位,避免单纯以数额论罪。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案件频发,给经济、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损害我国国际声誉。刑法中规制食品安全的罪名,有的罪状规定过于笼统,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尽快制定,以便司法机关准确定性。同时,应加强行政监管,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搞好犯罪预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评价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效率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并结合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1999-2012年间食品安全规制的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超效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效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且其效率不高。基于模型分析,提出了提高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效率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刑法信用卡犯罪立法设置上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对信用卡犯罪作了全面的规定,明确了信用卡犯罪的多种行为形式。并且前置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评价时间,从源头上打击信用卡犯罪。要做到准确适用,有必要准确理解、把握新增信用卡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分界。  相似文献   

14.
周洪潮 《魅力中国》2010,(3X):230-231
目前,我国老龄化社会结构迅速形成,老年人犯罪正成为我国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我国现行刑法对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并不明确,因而,在实务中往往造成司法的不统一,影响法律的严肃性。本文着重总结我国老年人犯罪的司法现状,根据全球刑罚轻缓化处理的趋势,分析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处理的必要性与正当性,最后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与犯罪特点,根据古今中外有关老年人刑事立法经验,提出我国老年人犯罪轻缓化处理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郑雪英 《特区经济》2008,(10):144-146
由于食品的信任品特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食品安全的社会性规制体系可以克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必须重构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性规制体系,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曾蓓  崔焕金 《改革》2012,(4):23-28
在构建食品安全政策调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政策演进回溯的研究方法,回顾1978~2011年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政策调控历程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制的内生性调控政策在行政性规制政策、经济性规制政策和社会性规制政策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外生性调控政策中也存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框架缺失等问题。必须通过促进行政规制的系统化、加强经济性规制的激励功能、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机制的建设等措施来完善食品安全规制,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论单位犯罪构成中若干要素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中增设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但是,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束缚,对单位犯罪构成要素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认识不清,操作困难.在定罪和量刑上影响了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力度。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与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是犯罪构成的基础。无明确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则丧失实质内容。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物质承担者。何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刑法…  相似文献   

18.
原涛 《魅力中国》2010,(31):145-145
现行刑法把单位纳入犯罪主体的范畴。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无论从刑法原理、犯罪构成要件,还是从立法起源及单位犯罪规定的内容上看,都应将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其中。对于机关主体犯罪范围,国家机关应被包括在其中,同时,有关条款对国家机关犯罪的罪种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避免社会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单位犯罪主体的犯罪处罚,新刑法采取的是以两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补充;同时应认为单罚制与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6-26
死刑罪名 盗窃罪等13个拟取消 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草案拟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如走私文物罪,盗窃罪,盗窃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等,相当于取消了我国现行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同时延长严重犯罪的实际服刑期。这将是1979年新中国刑法颁布以来第一次削减死刑罪名。此次修改刑法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王谆 《理论观察》2010,(3):52-54
抢劫罪强调的是对财产所有权中占有权能的侵犯,不动产的不可移动性不影响行为人对其进行非法占有,不动产作为抢劫罪的犯罪对象可以满足抢劫罪“当场劫取财物”的客观构成要件,将不动产纳入抢劫罪的犯罪对象也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的必然要求。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成功立法例,明确不动产作为抢劫罪犯罪对象的地位,以完善我国刑法对抢劫罪的规制,更好地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