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本文以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以西部某省的24个行业为样本,分析研究了地方政府改革国有企业的财政动机。结果表明,近年来样本省的国企"做大做强"改革路线具有明显的财政激励效应,这种效应使得地方政府有动机将国有企业引上一条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冗余和退出机制不完善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改变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均衡,有助于政府提高最优税收努力水平,进而提升国家财政能力。构建“政府-企业”两部门Stackelberg博弈模型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准自然实验”,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优化营商环境与地方财政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代表的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提升地方财政能力,表现为企业税收遵从的显著提升;在所得税由地税局管辖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规模较小的企业,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从而证实了营商环境优化影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进而提高企业税收遵从的理论机制。研究结论对于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提升国家财政能力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营改增"改革的全面实施,营业税彻底被增值税取代,增值税开始对货物和服务全面征收。"营改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但是随着"营改增"的完成,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也逐渐现象,地方财政缺口逐渐明显。因此,研究"营改增"改革下地方财政缺口的补偿性措施也就成为当下地方政府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越来越大,支付形式复杂多样。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不仅较大程度地调整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且重新定义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之间的边界,扩张了公共部门,并在决定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建立了探讨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规模扩张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型框架,并通过分析中国的财政实践对相关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从总体看,财政转移支付会引起地方政府支出的扩张;较之于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呈负向关系,说明其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影响程度小于专项转移支付;同时,相对于地方自有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加刺激地方政府扩大支出;另外,出于吸引外来投资的压力,地方的开放程度愈高,公共支出规模愈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的分析表明,财政包干时期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的前身)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压力,有研究认为财政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预算外甚至制度外的收入,从而向企业伸出了攫取之手,影响了长远经济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当分析框架从中央VS地方扩展到地方政府内部的互动时,非税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上市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财政分权对企业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度对国有企业债务融资水平与长期债务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有经济比重较高、财政压力较大地区的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债务融资水平.政绩考核机制的不完善性、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是导致研究结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是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经济转轨时期直接参与或干预经济发展活动的特有现象。本文分析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化行为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的变迁过程。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从地方政府企业财政和土地财政两大模式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变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总结了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得与失,并从财政改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的治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化,既有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又有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滞后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的基本对策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及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和压力;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地方财政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担保法规。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法律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但中央政府通过“地方财政计划”、“起债许可制度”(2006年改为“起债协议制度”)等形式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直接控制和管理.而且,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这就使得中央政府事实上为地方政府债务提供着隐性担保.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本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地方债负债率不断增大和提高,甚至发生了因隐性债务膨胀而导致地方财政破产的恶性事件.为此,近年来日本政府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其改革措施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保,地方政府融资更趋市场化和多元化;二是强化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旨在实现早期“财政健全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线性和非线性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形成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具有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线性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加入二次项和面板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检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其中与大型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具有门槛效应不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线性挤出,无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均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土地财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构成,按窄、中、宽三种口径估算土地财政规模,结果表明不同统计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租金和贷款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力来源;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渐趋同;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央级税收比重与土地财政规模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与土地财政规模负相关;人口总抚养比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正相关,而人均GDP 与土地直接税收入比重正相关。不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引资效应和土地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土地出让资金监管,以有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利维坦模型是分析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关系的理论起点,但现实财政分权实践与该理论中的分权假设有很大差异。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力来源,这极大地削弱了财政分权的效应,容易造成政府间的"串谋"、"公共池"不良竞争、财政幻觉和财政依赖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政府规模膨胀的重要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数结果都不支持利维坦模型。  相似文献   

14.
伴随分税制改革,在财政扩张的驱使下,"土地财政"发展成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土地财政"内在的棘轮效应带来一系列发展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并倒逼地方政府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寻求融资机制的创新。财政部试行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举措,为地方政府未来的融资方式创新提供了方向性导引,地方政府应该在自主债融资框架下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机制,改善财政资金的结构比例。  相似文献   

15.
地方财源建设的程度决定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然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源不断受到侵蚀。目前,地方政府已经面临财政困局,具体表现诸如,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过多,地方政府财权缺失,财力紧张,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主体税种缺乏等。囿于此种财政困局,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地方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于是,在无法依靠制度内的方式获得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借助于制度外的渠道开始了寻找"替代财源"的潜在对抗,也由此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比如非税收入规模膨胀、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以及"土地财政"依赖等。地方财源缺失的背后,我们应当进行深刻反思。其中,"共享型分税制"对地方财源缺失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亟待改进与完善。应当明确,在行政主导分税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化解我国地方财政困局的正解,应是寻找地方财源建设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多数工业国家,政府把防范财政风险的重点放在削减开支上;发展中国家防范财政风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发展经济、削减政府支出、实施广泛的私有化等;转轨国家的主要措施是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实行价格自由化、将企业和银行部门的财务与政府相分离,加强支出管理、改革政府问的财政关系等.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防范财政风险要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注重从体制上防范财政风险、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财权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已经成为潜在的财政风险。亟需在矛盾爆发之前,适度控制债务规模,防患于未然。理论界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适度问题已有研究,然而一些模型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债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负担出发,探讨债务与国民收入和财政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数学模型,论证地方政府新一期债务适量规模以及最佳债务规模,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方政府公债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有关公共支出的研究均是默认公共支出的规模是膨胀的。对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检验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规模膨胀的"存在性"。基于经典的理论模型和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认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支出规模扩张。具体到各省级政府,绝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支出规模是膨胀的,而且中西部地区的膨胀程度要高于东部地区。最后,面对日益膨胀的地方公共支出规模,本文提出了控制地方支出规模的初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集权还是分权是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关键,但目前中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是不能用集权还是分权这样简单的标准就可以做出判断的。目前,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在分税制改革后仅属于形式上的财政分权。此外,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一直进行着集权和分权的循环,凸显出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随意性。财政制度要从顶层设计做进一步的改革,才能打破集权和分权的循环。进一步改革的关键是确立政府间的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治权。最根本的改革在于改变目前的"分权式威权制"制度,才能理顺财政关系,解决目前所有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防范财政风险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数工业国家,政府把防范财政风险的重点放在削减开支上;发展中国家防范财政风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发展经济、削减政府支出、实施广泛的私有化等;转轨国家的主要措施是: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实行价格自由化、将企业和银行部门的财务与政府相分离,加强支出管理、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防范财政风险要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注重从体制上防范财政风险、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财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