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与经营模式的竞争。经营战略的选择和确定最终体现为企业经营模式的形成,而薪酬战略则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对企业而言,经营战略和薪酬战略都是直接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企业薪酬战略是其经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从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基本概念着手,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基本类型,并重点探讨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问题及其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后发企业在进行技术选择时采用渐进性创新,但可能陷入"技术引进的陷阱",要想改变这种"创新困境",只有通过自身知识资本的积累、吸收、转化和提升,实现赶超。通过分析知识资本主要要素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知识资本与后发企业赶超的关系,以及突破性创新与后发企业赶超的关系,阐明了后发企业只有利用其拥有的知识资本,通过突破性创新实现后发赶超。  相似文献   

3.
在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能否高效赋能中国制造业企业抵御进口竞争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以2008—2019年A股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进口竞争与企业创新交互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创新应对进口竞争的有效性以及两者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首先,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都可以主动抵御进口竞争且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结果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成立。其次,企业创新通过优化竞争战略选择来应对进口竞争,成本领先是企业应对进口竞争的首选战略,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偏向差异化战略,这表现出“竞争战略偏向效应”。当面临业绩困境以及处于经营困难的生命周期时,企业创新更能有效应对进口竞争,这表现出“韧性效应”。研究结论对政府部门实施扩大进口政策以及对制造业企业发挥创新驱动、创新抵御作用等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培育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根本性战略选择。本文从突破性创新的概念出发,从顾客的价值需求,差异化战略以及产品的延展性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突破性创新对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贡献,最后讨论了突破性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的企业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企业竞争的新模式,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成功的战略联盟实践表明: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可能决定着绝大多数战略联盟的最终命运。本文根据成功战略联盟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标准,并用AHP方法对如何选择最佳合作伙伴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破坏性创新模式强调低成本策略,与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相吻合;因此,许多互联网企业纷纷采取破坏性创新的模式来谋求发展。当前,关于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路径和条件缺乏细致的分析与总结。本文首先梳理了互联网行业的特征、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技术创新的特征;然后指出了互联网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行业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企业所在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因而,从生态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是近年来研究企业的新趋势。本文分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属性特点。从企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企业战略,将其与传统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比较,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模型。该模型围绕现有的价值理念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评估系统风险,包括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创建价值创新和共享机制;进行绩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核心企业和缝隙型企业的不同战略诉求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8.
时问书 《现代经济》2007,6(8):102-102,11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信息系统的选择还是战略的选择,都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部分,因而战略的选择和信息系统必须适应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市场发展让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要加强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注重市场营销的创新,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首先指出了市场营销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结合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可行性战略路径,以期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战略协同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竞争的核心理念。如何理性选择战略协同路径,合理把握战略协同节奏,全面防范战略协同风险,已成为关乎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总结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协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企业战略协同实践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其趋势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交易成本的角度,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利用企业组织进行创新的制度的交易成本远远低于利用市场组织进行创新的交易成本.但从国家的角度选择创新战略还应考虑本国技术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选择技术引进战略虽然会发生巨额的知识产权交易成本,但会大大降低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阶段的交易成本及基于时间的机会成本;而国内范畴的创新要尽快改革当前以高校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制度,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利用企业组织进行自主创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以企业生态位"态""势"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生态位优化视角,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机制模型。基于119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为中小企业持续成长,重在提高生态位"势",其次为扩大生态位"态"。进一步,中小企业提高生态位"势",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影响大于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扩大生态位"态",重在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地位,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必要选择.模仿创新较之率先创新在资金、技术、生产和市场实现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是西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现实选择.西部模仿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要点应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模仿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西部企业模仿技术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使企业切实成为模仿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企业内部模仿技术创新管理;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充分发挥技术专利制度对模仿创新的积极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制造网格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制造理念带来革命性冲击,也对企业创新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并为我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制造网格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克服空间距离和异构性给不同企业间协同带来的障碍,为实现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提供支持,形成具有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等基本特征的优势互补的协同企业。以制造网格为契机开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和实现途径可分为原始性创新、引进模仿基础上的再创新、技术集成创新;按技术创新的组成形式分为独立创新和联合创新。中国民营企业创新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联度较差。相比较而言,引进模仿再创新企业之创新经济效益优于原始创新企业,联合创新企业之创新经济效益优于独立创新企业。引进和模仿再创新是现实选择,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必然选择,联合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运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突破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企业何时采取突破性创新的策略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对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讨论出发,分析了影响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了企业研发因素对突破性创新时机预测的影响。本文结合突破性创新的市场占领轨道图,分析了新品上市可能的市场反映,运用概率论、决策树以及敏感性分析等相关技术,试图分析出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恰当时机,以便企业能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时机预测,从而使企业能及时进行战略转换。  相似文献   

17.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分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将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使传统营销组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从电子商务的特点及网络营销的内容和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组合自力更生的影响来阐述这种市场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一批曾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企业“纷纷落马”,由兴盛走向衰落。笔者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论出发,认为这些企业经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控制力与创新力失衡,不能有效地、及时地进行观念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战略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分析思路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确定了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与市场化发展相结合的新战略。理解好这一强国方略,应当重视资源整合,克服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单一化、自发式、弱质态、低投入问题,这需要把自主创新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靠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已不复存在。较多民营企业在战略管理、决策程序、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突出的问题又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滞后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民营企业在新世纪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该文探讨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