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是工业大省,又被列为国内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本文据1978—2008年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测算出辽宁碳排放量,并运用协整性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认为辽宁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性,经济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然而增加碳排放量并不是实现经济增长必由之路。辽宁应当以低碳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30个省份1995年—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Kaya方法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并且存在较强的排放惯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选取我国各地区2000-2009年人均GDP和C0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建立变截距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变系数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CO:排放量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运用聚类分析了各省能源利用结构差异,最终证明经济增长并非是CO2排放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我国可以实现CO2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1995年~201t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线性递增的关系,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过了拐点,所以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不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不过其拐点很低,所以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0—2020年的实际CO2排放量与基于人均累积法应该得到的配额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在2011—2020年各地区的CO2排放空间,同时将这些地区进行层次聚类划分,在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上海、北京、天津等省份剩空间不多,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需要零速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安徽、河南、贵州等省份可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研究策略及实现难易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0—2020年的实际CO2排放量与基于人均累积法应该得到的配额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我国在2011—2020年各地区的CO2排放空间,同时将这些地区进行层次聚类划分,在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上海、北京、天津等省份剩空间不多,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需要零速增长或实现负增长,安徽、河南、贵州等省份可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长,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研究策略及实现难易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不同产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及规律,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选择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能源六个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在估计了各行业1996~2009年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对CO2排放进行分解,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在不同产业内的相对贡献。研究结论表明:六大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96年的28.13亿吨以年均6.5%的速度增加,2009年排放量增至64.1亿吨,占当年全国和全球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的83%和21%;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和交通业;产出规模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部门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足以抵消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效应也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影响程度很小。农业和能源部门经济比重的下降有效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未来产业政策的设计应以控制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为重点,同时要结合其他行业的能源效率改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1980—2011年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分析河北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河北省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主要受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个城市,应在这三个城市中最先进行节能减排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能源碳排放脱钩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Tapio脱钩弹性分析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并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结合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能源碳排放的内在脱钩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7年,以六年为一个时段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定量测算和分析我国1997-2008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结果显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碳强度远高于其他行业,东部发达地区的碳强度远低于其他地区;并且,各省区的碳强度状况与其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差异及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直接相关。同时,基于LMDI分解方法进行的各省区能耗碳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能源强度的改善是驱动1997-2008年大部分省区碳强度降低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趋于拉升大部分省区的碳强度。上述两种力量在各省区有着明显不同的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首先基于Tapio脱钩模型并利用2001年—2011年相关数据研究了甘肃省在西北五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现状中所处的地位,然后通过链式因果分解和LMDI因素分解法对甘肃省"脱钩"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总体呈弱脱钩状态,在西北五省中脱钩状态最好,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甘肃省"脱钩"的主要原因,能源碳强度效应正逐渐成为促进"脱钩"的另一个原因,而工业化效应、城镇化效应、经济发展效应是抑制"脱钩"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推动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以陕西省为例,对其1978-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向量误差修正估计表明,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关系时,应以19.22%的调整力度拉回到均衡状态。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只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并且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促进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成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研究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问题,对于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基于协整检验的脱钩分析系统,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了河北省1990年—2011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引入能源消费作为中间变量进行因果链的分解,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0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为扩张负脱钩,2001年—2003年的脱钩状态为增长连结,其他的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河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与减排并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测度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状况;省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大致呈“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发展、开放程度和协调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基础、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但各影响因素对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的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综合考虑环境负荷、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2013-2017年山东省17地市经济数据,通过能源消耗量计算各地市碳排放量,将非期望的碳排放量作为产出变量,运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模型对效率进行衡量和评价,并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发现,中西部低碳物流效率整体上明显低于东部各地市,但是Malmquist指数的差异表明,山东省整体物流效率的提高需要中西部的支持,将技术、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提高其物流业发展水平,可以降低中西部碳排放,对碳约束下山东省整体物流效率的提升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