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动态转换之中: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我国应科学认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争取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合作竞争中建立更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欧元的产生对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贸易的增长.但欧元启动后,欧盟作为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会更注重欧元区内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元的出台,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它将使国际货币格局出现两极化趋势,其局部的固定汇率将为国际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此外,它还将对改变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和加速欧洲银行业的并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入世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入世对新世纪的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对未来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使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并推动国际贸易力量形成一种新平衡。  相似文献   

4.
英国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使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美国凭借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使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日本则凭借着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使日元走向国际化。作为国际货币的英镑和美元取得了与它们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但是日元没有取得与它的经济地位相应的货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日元的国际化并不成功。现在,人民币正走向国际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与日本当时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是相似的。人民币要成功地走向国际化,除了需要具备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这个经济因素以外,还需要借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通过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并在其中体现人民币成分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5.
跨世纪世界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不确定的变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出世界经济的体系、演变的逻辑、既成的格局及其发展的动力四个趋势,并就每一趋势下的特点表现进行了剖析,最后得出结论:世界经济仍将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和发达国家“跨国思想”的逻辑下演变,将在区域集团化的基础上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其中市场的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需要指出几个不确定的变数:虚拟经济对实物经济的背离倾向;跨国公司对母国的背离倾向;区域集团化对经济一体化的背离倾向以及全球化中的贫富分化倾向。由于这些变数的存在,世界经济在新世纪初年或许正在进行着“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欧元登上欧洲与世界舞台,给世界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一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以美元、日元、欧元三驾马车共取的区域化、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转化。研究欧元启动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欧元启动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我们应相应采取的宏观理财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与中国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苏为代表的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国际交往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减少,现实的国家利益成为核心;单极霸权主义阻碍着多极格局的进程.当今世界仍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未来多极世界将由五大中心和地区性大国及一些重要国际组织构成.对此,中国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促进多极世界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动态转换之中,表现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孕育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世界多极化获得深入发展。我国应努力增强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能力,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通过简述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情况,认为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但是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作为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其次阐述了新兴经济体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最后对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定位进行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实现收入分配公正且合理是现代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国际对比,从宏观层面分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格局现状、趋势及原因,为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际贸易的回升,全球的不平衡格局正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就中国而言,通过强力刺激政策实现率先复苏之后,一方面,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再杠杆”政策正在进行灵敏主动的动态微调,从而避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同时也预警性地调控可能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经济持续复苏的内在动力,实现平衡的、可持续的复苏,中国也在根据全球化的新趋势积极调整对外经济金融政策,以促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从国际范困观察,全球“再平衡”进程也在前进之中,世界总需求中的消费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同时国际资本也开始从复苏较慢的西方发达市场流向复苏较快的东亚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经济失衡是指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现象。当前,学术界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可维持性及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片面强调弹性汇率制度在缓解全球经济失衡方面的作用,漠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弹性汇率制度的不利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正的。从长期看,国际社会加强协调,通过推进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为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新秩序,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国际金融资本时代,以虚拟资本为存在方式下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金融资本扩张过程中,通过两个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一是在货币领域,以美元符号化为基础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解脱了实物对资本的束缚,货币纯粹脱离开贵金属,虚拟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造成了全世界的虚拟经济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依赖;二是在生产领域,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内安排产业结构,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中,造成了全世界在实体经济方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实体经济的依赖。金融自由化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流动的纽带,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循环流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循环圈。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这一体系出现问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关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讨论作了进一步思考。美元是否能够保持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怎样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如何防范可能的风险?本文分析认为,美元还将较长期地保持其目前的地位。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各国只有共同协作,才能逐步推动建立更加负责任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资本的逐利本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积累方式的改变是经济虚拟化的两个基本推动力量。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促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膨胀以及经济的快速虚拟化。经济虚拟化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模式,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逆转了传统经济危机发生的机理。在经济虚拟化的奈件下,我们应合理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审慎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而2007年金融危机则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但两者都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都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在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过度的国家干预、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流动性泛滥、技术创新衰竭和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性调整。两次危机成因的不同点包括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震源、技术创新衰竭具体类型、具体制度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金融、财政、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并预测了2006年的经济走向。2006年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强调“稳健”,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将重点向解决民生和“三农”问题以及刺激消费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倾斜;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2%左右;投资结构和领域将发生改变,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出口将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2006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8%~9%左右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各区域发展提出挑战.我们应抓住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在对"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东、中、西、东北各区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性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屡遭以“非市场经济体制”为由的反倾销诉讼。本在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安排方式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归纳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通过分别对中国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货币市场的考察,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性质从总体上仍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相似文献   

20.
周群华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5):107-110,123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导致了全球经济动荡,对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次危机的爆发既有环境因素的诱因,更有深刻的制度根源;针对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有必要深入思考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景,把握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本次金融危机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契机,从短期看,虽然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从中长期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欧元与亚洲货币的地位将会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