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刚 《商界名家》2006,(5):96-97
据说,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列世界三大古酒。而天下黄酒源绍兴,于是绍兴黄酒尽占地源、酒源、水源、人源、文化源之利。也因此,其产品核心卖点十分突出,销售主张也很容易提炼。另外,现代的消费趋势正向健康、低度、保健方向发展。因此,黄酒与国内的白酒相比,其发展、竞争优势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在最新的中国驰名商标评定中,黄酒行业又多了一个“汾湖”商标。其拥有者是浙江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而在黄酒扩张与发展的大潮中。嘉善黄酒不同于绍兴黄酒和上海黄酒,但渐渐也变得同样引人注目。2006年,嘉善黄酒销量约5.5万吨。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预计2007年嘉善黄酒年销量将突破6万吨,销售额突破2.3亿元。  相似文献   

3.
以古越龙山和女儿红为代表的黄酒传统势力,在天津黄酒市场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但随着黄酒市场营销环境的逐步变化,以及塔牌、会稽山等黄酒新锐势力的入侵,天津黄酒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浪淘沙的洗礼。[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糖烟酒周刊》2006,(26):14-14
黄酒产业习惯按地域分为江浙黄酒(主要是指绍兴黄酒,在此简称为绍兴黄酒)和海派黄酒两大主流派系,之外区域的黄酒产品统称为边缘产区黄酒,包括山东、安徽、福建等产地。从目前的形势看,绍兴黄酒凭借悠久的历史,占据规模和品牌的优势。而且近两年向外扩张的速度比较快,形成了以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几个领先品牌为主导的绍兴军团。海派黄酒主要以上海绝对领导品牌和酒以及近来兴起的石库门等几个品牌为主,从产品口感、运作手法上自成一派。边缘产区的黄酒企业规模虽然不大,数量却不少,它们大多是区域性的地方品牌。尽管从企业规模来看,绍兴黄酒企业的品牌意识比较强,而且已经成就了几个行业领先品牌,它们未来成功的几率更大,而另两个派系以地方市场为主,规模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在目前整个国内黄酒市场尚没有形成成熟消费气候的情况下,存同是传统老品牌企业的前提下,从一定意义上讲,三个派系之间的市场机会可以说是平等的,市场依然存在很大变数。因此,我们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水平上,请业内人士分析一下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晓阳 《糖烟酒周刊》2006,(20):73-73
黄酒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酒类板块,也正在成为所有酒商投资的热点。 2005年,黄酒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整个黄酒行业的产量冲向了200万吨。伴随着产量的增长,黄酒的目标销售市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江浙地区,快速向两南、华南和北方地区蔓延。更具看点的是,随着黄酒的全国销售氛围日益浓厚,以安徽海神为代表的区域黄酒主流力量也开始向全国扩张,积极与绍兴系和海派蕾酒抢夺地盘。  相似文献   

6.
《糖烟酒周刊》2005,(10):A034-A038
2005年,中国黄酒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黄酒被重新发现,并且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是,黄酒的价值要得到市场认可,并最终形成和白酒、葡萄酒、啤酒并列的一个体系并非易事。因为长期以来,黄酒以低价酒、料酒的概念存在,市场上没有衡量和判断其价值的参照。在产品日益丰富和竞争日趋激烈的酒类市场中,黄酒到底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最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7.
近期,本刊发起了一次“外埠黄酒经销商生存状况”的调查,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北方某地区一位知名黄酒品牌的地级代理商向记者讲述了他当前的现实处境。记者感觉颇具代表性,特此将其口述转述成文,以期引发黄酒产业对外埠经销商生存状况以及外埠市场开发上的思考和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以品牌数量和产业规模衡量黄酒的产业结构,古越龙山、会稽山等一线黄酒品牌只是“冰山一角”,二线黄酒这一庞大的产业群落才是黄酒产业的“主体”。黄酒产业的真正崛起仅仅依靠几个领军品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崛起有待于黄酒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或者说,关键因素在于黄酒产业潜在“主体”即二线黄酒品牌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本刊7月28日出版的杂志中刊发了《三年反思,黄酒卖什么》专题。之后,对黄酒的讨论再次热了起来。安徽九道营销管理机构认为,此专题必将引起黄酒企业的反思,对黄酒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对于黄酒的发展,该公司总经理汪汉义队为,黄酒企业的运作一直存在几个误区,没有找到真正适合黄酒自己的推广思路。黄酒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进行精细化运作,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黄酒产业进入活跃期,但是三年后的今天,黄酒产业的发展再次陷入低谷。黄酒产业怎么了?黄酒企业下一步怎么走?作为操盘者的大型黄酒企业的领导层似乎也陷入了迷茫。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黄酒产业比较活跃的三年里,财富效应吸引了一些业外人士涉足黄酒产业,其中不乏白酒和葡萄酒营销专业人士,他们对黄酒三年怎么看?对黄酒的未来怎么看?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黄酒产品相比,新型黄酒赋予了黄酒产品全新的概念:在产品层面上,一是低度化;二是通过新工艺的改良,新型黄酒在传统黄酒基础上添加了蜂蜜、枸杞等时尚和营养元素,使产品功能性更加丰富;三是产品在瓶型、材质、包装设计方面突破了传统黄酒的束缚,更趋时尚化。在品牌层面上,新型黄酒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更具时尚感和亲和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6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这对一个白酒品牌而言不过是个小数目,但对于黄酒,特别是一个新品而言,这个数字已是来之不易的惊喜。创造这个业绩的是会稽山公司于2005年上市的“营养型”黄酒品牌水香国色。另据了解,会稽山公司已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江苏市场做到1个亿的销售,使水香国色这个中高档黄酒真正成为一个强势品牌。这个从苏南市场成长起来的黄酒新品牌.在黄酒大扩张中脱颖而出,其运作方式如今已被众多黄酒企业争相效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杨国军 《糖烟酒周刊》2007,(24):115-115
在黄酒行业大发展、全国化的进程中,有一个品牌和一个人物应该被写入历史,并将浓墨重彩。这个品牌就是黄酒之源——会稽山,而这个传奇人物就是会稽山绍兴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或者说黄酒行业的旗手——傅祖康。因为,从2005年开始,黄酒行业的发展、转折就与会稽山、傅祖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部分黄酒企业中标央视广告,黄酒这个古老酒种也就进入了北方地区广大经销商的视野,其动向一下子吸引了几乎所有有志于在酒业掘金的酒类经销商。  相似文献   

15.
施剑刚 《新财富》2007,(1):32-32
中国目前约有700家黄酒生产企业,企业平均年产量为2800吨左右,其中产量过万吨的在30家左右,产量过5万吨的只有4家。我们预计,今后十年黄酒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在8%左右,到2015年,黄酒行业的规模将达到430万吨(图1)。  相似文献   

16.
川渝地区是白酒王国.不但名优白酒多产于此,而且善饮白酒之风长盛不衰。而开始突破江浙沪传统区域市场、走向全国的黄酒,却也恰恰先在川渝地区落了地.开了花。从2003年开始,黄酒在川渝地区的产品销量几乎年年翻番,川渝地区成了黄酒外围市场最为成功的范例市场之一。但时至2006年底,一些黄酒企业却开始哀叹黄酒迎来了“倒春寒”。其实.业界对此过于悲观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在中国黄酒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黄酒从区域销售到全国扩张的转折点。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打破黄酒市场僵局的先行者,古越龙山亦在黄酒扩张的大潮中获得了众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从黄酒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黄酒产业三年全国化实践的最大意义在于初步完成了全国黄酒市场的普及教育。黄酒产业当前的根本问题是营销问题,是如何把握黄酒营销本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切只有回归到对黄酒产业营销本质的反思。黄酒有必要彻底打破当前的营销模式,进行一些颠覆性的营销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洪帆 《糖烟酒周刊》2006,(14):30-31
“在广东,绍兴黄酒阵营古越龙山、塔牌、会稽山、女儿红、孔乙己等品牌年销量在8000万左右.加上海派黄酒、广东客家黄酒。广东黄酒市场总容量在115亿左右。”一位行业人士给出了这样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苏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该区域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国民生产总值占江苏全省的62%,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占全省的60%。苏南不仅是我国黄酒的传统销售区,也是地产黄酒、海派黄酒、绍兴黄酒的激烈搏杀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