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小凤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246-247
随着全球经济交往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跨越国界的产品责任案件日益增多,而中国当前还没有调整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专门制度。我国和西方各国在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上有各自的适用原则。中国司法实践已不能满足国际经贸往来中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李艳岩 《商业研究》2004,(14):123-125
近几年,随着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增多,涉外产品责任产生后适用那个国家的法律为准据法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调整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法律规则,因适用不同国家的准据法,会出现悬殊的审判结果,因此,研究各国特别是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赟 《商业研究》2005,(15):129-131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内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的质疑。回顾注册会计师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历史演进过程,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注册会计师应当以更加主动地态度承担起审计舞弊的责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章琼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132-133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商品在多个国家间进行生产、加工、交换、流通、消费、使用日益频繁,国际间的产品责任案件屡见不鲜,外国产品导致人身、财产损害的消费者跨国求偿亦随之日益增多,我国出口产品致损的赔偿案件也逐年递增中。  相似文献   

5.
银行在发生不当付款情况时承担的责任主要分为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这种责任的区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意义重大,不但涉及到案件的案由确定,而且还涉及适用法律、赔偿范围和举证责任等许多问题。对此类案件不能笼统分析,要区分是单独行为还是共同行为。前者,银行与债务人之间就形成不了真正的连带责任;后者,银行应该在侵害债权范围之内,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这样才能彰显法律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6年3月28日国务院令第462号颁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保险人还是投保人对新交强险的理解存在许多的困惑和分歧,由此也导致了许多错赔案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最近发生的一则交通事故的分析,探讨同等责任下交强险赔案的理赔问题,以期对各方正确理解新交强险,减少错赔案件的发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杨柳 《商场现代化》2007,(2):269-270
目前,涉外产品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法律适用上,传统的国际私法把涉外产品责任归为一般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然而,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产品的侵权行为地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各国相继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不足以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涉外产品责任的案件日益增多 ,有关确定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是国际私法研究的最新领域。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有关确定涉外产品责任的专门法律制度 ,而是笼统地采取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使这一复杂的法律问题过于简单化。文中在对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这一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漏洞 ,并且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以促进我国涉外产品责任专门法律制度的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9.
装载持久性油类货物的油轮所有人(被保险人)传达委付通知给保险人,而此后产生了该船的漏油,怎么处理?以《1969年责任公约》为基础的油污立法,例如,《1971年商船航运(油污)法》,规定了登记船东的严格责任。在油污泄漏发生之前,油轮船东已经委付船舶的案件一定是适用这个规则的。于此,关于谁该为漏油所发生的损失承担多少责任将成为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张理化 《商业时代》2012,(15):107-108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特有的制度,被广泛适用于包括产品责任在内的侵权案件之中。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中都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仍不完善。针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产品事故,笔者认为需要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成条件、赔偿数额的确定方法,以使该制度能起到惩罚并威慑侵权者的作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姜陆飞 《商场现代化》2012,(33):105-107
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处理中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在注重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理念之下,各国以及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的海牙公约都不再仅仅采用侵权行为地法这一古老原则,而我国在2011年4月生效实施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中对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也进行了单独规定,采用了有条件的选择性冲突规范,也考虑了多个连接点,但是依然存在缺陷,笔者在此以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法律选择方法、原则,提出现行法律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亢鹏乐 《商》2014,(39):228-228
未成年人侵权诉讼中,对于监护人和未成年人何者为适格被告以及责任如何承担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争议,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也有很多的不同做法,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给未成年人侵权案件的司法审判带来了很大困扰。在未成年侵权诉讼中,笔者认为应当以未成年人为被告,以其监护人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院最终判决由未成年人承担侵权责任,只有在未成年人没有财产或财产不足以赔偿时,由其监护人承担替代性的补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三菱帕杰罗越野车质量问题等一系列涉外产品责任案件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用户)的涉外维权活动.但实践中,消费者的一桩桩维权案件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究其原因,是目前现有的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适用出现了困难,因此,如何适用法律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仅从"三菱帕杰罗"案件谈我国在处理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雷雨 《商场现代化》2009,(20):109-109
<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0条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公司逃逸现象频繁发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在民事制裁方面,应当健全立法,发展和完善民事法律责任形式,通过追究逃逸公司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公司法人格否认责任和公司逃逸责任人的经营资格禁锢责任来遏制公司逃逸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6.
赵磊 《商》2012,(12):92-93
责任保险和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保险责任的前提是侵权责任的成立,这两种保险责任是实现侵权责任的特殊方式。笔者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侵权责任和保险责任的优缺点,认为在赔偿责任实现方式上是相辅相成的,并由此形成了赔偿责任的二元体系。另外,为使二者的关系更为合理,应当将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的适用范围扩宽到人身保险中;并且应当完善民事立法,允许人身保险的被保险人在获得保险人的赔付后,可以单就精神损害赔偿向第三人主张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7.
经济责任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相互依存,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审查与评价方法比较混乱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经济责任"各构成方面对审计的要求。经济责任的积极面具有积极性、差异性、总体性、可计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其审查应当采用抽样审查法,评价应当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经济责任的消极面具有消极性、统一性、具体性、职业判断性和风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对其审查应当采用判断抽查法,评价应当采用问题责任界定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而且对两个方面的审查和评价必须相互关联而不能相互割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的社会功能和形象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除了关心利润的最大化,还要承担某些道德方面的社会责任。近期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煤矿坍塌事件",又给企业家们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上了很好的一课。  相似文献   

19.
开发缺陷在产品责任与召回制度中的法律冲突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哲 《消费经济》2006,22(3):87-89
开发缺陷属于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发现开发缺陷后制造商应予以召回,但如果不予召回,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是否仍然免责呢?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应当免责。但免责会纵容生产者对开发缺陷产品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使召回难以实施,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文章认为免责应当是相对的。如果投入流通后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够发现缺陷存在的,就应当及时告知用户和消费者,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缺陷,否则不应免责。为此,首先应修改《产品质量法》,明确开发缺陷的认定标准,限定开发缺陷的范围;其次,制定缺陷产品召回的一般性立法,控制和消除开发缺陷;再次,明确制造商对于开发缺陷产品在召回制度中的民事法律责任。责任方式以补偿性赔偿为主,惩罚性赔偿为辅。  相似文献   

20.
虽然这次是发生在奶产品行业,但如果其他行业不引以为戒,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都有可能发生类似的社会责任危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要以身作则,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促进行业社会责任规范的建立,来促进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水准,进而能避免类似这次奶产品的社会责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