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通俗小说家斯蒂芬·金于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收于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首篇《春天永驻》中的故事。它既秉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髓,又创立了全新的现实哥特小说模式。斯蒂芬·金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宗教主题、现实背景、哥特情节和冲突等方面,展现小说“回归现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3.
心灵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桔 《魅力中国》2010,(16):77-77
《肖中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在1994年导演的美国剧情片。该影片运用多种影视手法,围绕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散”这一主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4.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影片之一,之所以在国际上获得如此的反响,其电影字幕的翻译功不可没.该影片的汉译字幕非常恰切,简单明了、流畅通达,非常符合目的语的表述习惯.该影片的字幕翻译将原文的内容准确再现给观众,这样便感动更多的观众,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这是这部优秀励志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台词,其中"希望"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它闪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的追求的光芒。影片中通过主人公安迪带着希望自我救赎和精神上对狱友的救赎,彰显了"希望"的主题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监狱中发生的故事,监狱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场所,而执行刑罚必然有其追求的目的,刑罚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一定的目的,关于刑罚目的的理论,折中论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其认为刑罚有惩罚和预防犯罪两个目的,我们在看待监狱作用时,既要看到惩罚和影响犯罪的根源方面,也要看到监狱的负面效益.希望监狱管理部门重视问题,努力改善,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狱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7.
陈高红 《魅力中国》2013,(29):92-92
小说经典在“五四”之际走上了学术的舞台,在新文化中小说研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水浒传》小说学术化和经典化的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水浒传》成为了其中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通过对《水浒传》学术化以及经典化实际的分析和探究,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们对中国小说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中国现代学术与小说经典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丰富而独特的《水浒传》学术文化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此研究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相对于"抽象的个人"而言。它与"实践""、物质"、"感性"等范畴联系,不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也不是以各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中去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当代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与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制度不断进行调整、与时俱进,会计种类逐渐增多,明细科目越来越具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不再是单独成立的两个会计分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具有三种关系模式,分别是合一式、分离式与混合式。对我国来说,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做出现实的选择。文章简要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我国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位,并进一步讨论了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选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界历来备受关注,于此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以鲍威尔、费尔巴哈以及施蒂纳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进行批判与扬弃的同时,对“人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自然、实践、社会以及历史等四重属性上做了科学的规定,指出“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哲学省察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在新时代,“现实的个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生态观、价值观、义利观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和行为指导上更是具有重要的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新模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845-1846年,一部由马克思恩格斯倾心合著的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它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应用,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姜雨薇 《魅力中国》2014,(22):128-128
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以创造性的剧中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小人物对日常生活的麻木以及对真实、对爱情无止尽的执着追求。而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那充满感染力的笑容和单纯乐观的生活态度则感染了无数粉丝,使电影锦上添花。笔者试从信仰、意识、和现实三个层面对《楚门的世界》进行哲学方向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黎红 《老区建设》2010,(8):38-39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创设了一个虚幻与现实相交融的艺术情境,从中可解读诗人李白的人生追求:意欲报国却壮志难酬,不甘现状却无力回天。即便如此,诗人仍未颓靡,而是借诗言志、直面人士、击浊扬清。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菲亚塔之春》通过现实与记忆的多重穿插表现了这两者的不可靠性。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主人公维克多对爱人妮娜的回忆来探析纳博科夫的现实与记忆观。  相似文献   

17.
18.
在质朴的乡土叙事作品中,陕西渭南作家郭俊民创作的长篇小说《山豫情》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以山豫县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社会历史进程与社会各阶层的心态及其变化,揭示了农村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9.
谢浪 《改革与开放》2016,(22):46-47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差胡子 《中国西部》2013,(20):160-161
第一时间拿到《第七天》,花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然后,像挨了一记重拳,胸口憋闷,欲开口与朋友做些交换一下感受时,声音几近哽咽。她问:"好看吗?比以前那些?"一时语塞,这或许不是一本能简单用"好看"或者"不好看"来评价的作品——客观来说,文字拙朴近乎简陋,回忆与插叙的简单穿插也几乎无文学技巧可言,甚至故事本身也都似曾相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