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传统经济模式对环境及资源的破坏.指出现阶段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与支持,最后指出政府可通过制定财政政策,法律、税收及许可证制度等措施达到发展与完善循环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咨询》2005,(4):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南京市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在稳步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原则.论述了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探讨了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体系结构出发,提出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同玉 《经济师》2004,(3):83-84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已经严重影响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演进 ,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 ,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措施 ,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 3R原则 ,即Reckoning(算账 )、Readjust(调整 )及Reconstruct(重构 ) ,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阳向军 《经济师》2006,(4):261-26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我国应加快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的政策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贯通于企业、区域、产业、社会等各个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从五大生态经济流——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信息流、价值流入手.剖析江苏省纺织业在这五大方面面临的问题.继而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分别从企业和行业这两个层次提出江苏省纺织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国从深圳建立了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翻天覆地的变化着,二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情况变化巨大,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已经承受不住,长此以往,即使不考虑环境资源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会使我国经济呈现增长临界状态。因此,我国必须下定决心加大力度将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彻底改变,以符合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带入到经济生产中来,以循环经济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我国来讲,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已经将中国压弯了腰,只有使资源实现循环的利用方式,使每一点资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将我国从人口和资源压力中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本文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阐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对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贵 《经济论坛》2004,(16):18-19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约束。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的“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文章从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出发,并对其概念和内涵做了介绍,同时也对“3R”原则和特征做了阐述;对现阶段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重点讨论;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循环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使之不断得到优化,制订相关政策并使之不断得到完善,建立法制法规使之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必需要素。随着资源的被开发与使用,资源不断减少,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视角》2005,(8):16-16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立青 《经济师》2006,(8):248-248
当前,循环经济已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但是,我们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五大误区,实践中面临三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应担负起主导作用,促使循环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范式从概念的提出到理论架构的基本形成经过了探索和争鸣的过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融合、发展与传播,循环经济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作者在总结国内外专家提出的循环经济“3+1”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运行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8.
闫慧琴 《经济师》2015,(4):35-38
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都曾经进行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国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分析。中国也曾经广泛参与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如:何为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是经济要发展、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基是自然资源、何为循环经济。然而山西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续发展能力薄弱、生态环境的压力非常大,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落后。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把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循环经济的焦点,从企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五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企业、行业与社会之间静脉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链;加速制定出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执法部门的帮助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些观点。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用21世纪的头20年时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阐述了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