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转型。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转型后的结果完全不同。在转型过程中,公有经济会表现出如下特点:在改革初期具有重要的资本形成地位;对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支撑作用;对非公有经济部门具有传导性等。由于中俄两国在经济转型时对公有经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才造成了转型绩效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转型,既区别于国外转轨和转型经济理论的一般教条,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实践特征。全面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改革缘起、改革探索、体制突破、体制转轨和转型深化等阶段性改革过程,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特征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济转型之路。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过程描述和经验分析,把握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内在的逻辑经验和理论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改革顺利发展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彬 《经济前沿》2012,3(6):138-146
狭义上的社会资本指网络关系、社会规范以及信任程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论文分析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社会资本发生变化的机理及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根据理论研究提出应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和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意义。政策含义是:培育农村经济中介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发挥合作经济的作用,明确供销社和信用社合作性质,同时,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互动应该有边界。  相似文献   

4.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以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三十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转型危机和国家治理危机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区分,文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危机是一种转型的危机,即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治理能力滞后所产生的危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现象。在现实中,市场化和民主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互为因果,经济—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国家治理层面不同程度的危机,进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性的适应过程。中国并未陷入局部改革的陷阱,而是更有可能在危机—体制改革—适应的推进模式中渐进地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托金融危机后QFII在中国市场持续快速扩容的现实背景,分别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全面分析了QFII扩容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QFII持续扩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而直接原因则是在经济结构已经失衡的背景下汇率制度改革所引发的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而与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的表现无关。因此,为了真正利用QFII来建设我国资本市场,完成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过渡,最为根本的出路是尽快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季红 《经济导刊》2007,(10):1-1
很多经济学者认为,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要理解中国的改革.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中国的改革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在崛起,经济空前发展,体制全面转型,股权分置改革与市场中各种正面因素与积极因素融合所催生的中国股市成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它的发展与演进,不仅催化了整个社会的巨大财富效应,而且还催生了中国进入一个强大的资本时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研究及理论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特别重要且意义特殊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全面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代之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构成了整个经济改革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改革实践推动着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理论研究的发展,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又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着理论背景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整理有关日本和美国经济转型的文献基础上,对二战后和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0年代的美国各自在经济转型中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资本市场为研究重点,突出资本市场对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强调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的关键作用,对三次经济转型的成败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总结日本和美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得到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期,投资者依然可以从资本市场中获利;中国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融资地位并注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在新时代仍有重大价值,科学认识市场流通一般规律和中国流通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定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要点,并结合中国经验归纳了社会主义流通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流通过程体现着资本的本性并生产着资本的生产条件,从而加剧过剩性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基本属性则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化大流通除资本流通形式外,还应保留以社会使用价值为生产或交换目的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一定比例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整个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实现简单商品流通"目的"和资本流通"手段"的有机结合;同时,流通特殊还体现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政府和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重要商品储备和流通调控、现代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定位、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资本结构合理化。本文也为深化流通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跨国或地区经济差异问题。文章试图分析社会资本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区域社会资本的基本框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社会资本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资本、贸易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新政作为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复苏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得与失,深入剖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经济复苏中,应从政府直接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为社会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以此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瓶颈、促成就业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沿着这条思路,本文从民间资本投资、政府职能转型、促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法治规范和税制改革六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以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12.
王海鸥 《时代经贸》2011,(6):172-173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功能逐步健全,它也推动了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企业建立了新的融资平台,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理财品种,使社会公众资本更加直接的参与到企业和社会经营活动中,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功能逐步健全,它也推动了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企业建立了新的融资平台,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加了理财品种,使社会公众资本更加直接的参与到企业和社会经营活动中,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与改革已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中国正面临着通过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我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已证实,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这既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经济转型时期化解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人类社会任何国家发  相似文献   

15.
从资本属性看劳资关系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平等问题,揭示了资本不可忽视的社会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劳资关系中平等性、公平性的影响。而"契约"作为连接资本与劳动力的重要环节,必然体现出二者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契约自身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性揭示出资本所蕴含的、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与经济两方面的公平、平等和正义问题。因此,资本经济属性的实现并不会必然导致公平和平等,而无视资本的社会属性,经济越是发展,公平与平等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对理解转轨情境下的当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十分重要。采用中国东、中和西部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中国转轨时期不同制度水平下社会资本、金融发展及其联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正规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社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资本与正规金融发展的联合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非正规金融与社会资本的联合效应则不利于经济增长,并且制度越完善,这种负面效应越明显。因此,在深化制度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社会资本结构优化和平衡,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3,(7):4-5
巴曙松:香港需要找到新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再平衡过程,国际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动出现新的趋势,中国通过加快企业对外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势在必然。香港需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内地新一轮改革和经济转型中找准定位,为内地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和专业服务,着力打造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服务、营运和风险管理中心,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及时抓住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并一跃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也给香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问。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专门研究社会资本及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关系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随着这一理论研究范围的拓展,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必须尽早统一对其概念的界定。未来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重心应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资本观念,并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实际,凸显我国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纪鹏 《资本市场》2014,(10):16-16
振兴资本市场才是惠民生、调结构、向改革要红利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崛起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和关键所在。要对资本市场进行反哺,让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发挥出来。有了钱,人们才能在健康、医疗、就业等方面拥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改革。  相似文献   

20.
朱宁 《商周刊》2014,(6):65-65
在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的今天,存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化,不但反映了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的重要目标,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放开的存款利率可以逐步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化解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扭曲,并帮助利率和其他融资成本逐渐接近国际均衡水平.在这种改善的大环境下,国际资本套利动机将会大大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会因此得以化解.再者,随着资本项下资本流动逐步、有序、稳健的开放,国内利率水平也会进一步接近国际水平,从而进一步化解资本项下开放过程中的阻力,也可形成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开放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