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作保障,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及产业化高运作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要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发展特色经济必须立足现有的产品和产业的先行优势,通过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  相似文献   

2.
着力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安俊杰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要各打各的优势仗。贫困县有的往往是自然资源优势,缺的往往是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商品优势,而要改变贫困县的面貌,则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对于贫困县来讲,县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县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成为脱掉贫困帽子的关键举措.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贫困县要想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优势,夯实基础,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县发展的困境,探索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县域产业创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把产业创新作为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突破口,必须加快构建推动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实现县域内资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贫困县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经济世界》2002,(3):76-77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介于东西部结合处的中部地区,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速发展贫困县的县域经济,逐步缩小与发达县区的差距,是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的问题,也是贫困县领导近几年苦苦探索的难点和工作的重点。与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受历史、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县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都单薄得多,然而,只要积极探求和培植可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收拢拳头,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激活增 长点,就能形成局部的优势,以尽可能地投 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  相似文献   

6.
把县域经济引入市场经济轨道———蔚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启示刘大旗任正谦一、既重视产业选择又重视产业方式县域经济能否获得发展,不仅取决于产业选择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产业方式是否适宜。蔚县始终把产业选择和产业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较早地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卿裔 《江南论坛》2003,(4):40-41
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由于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又是极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县域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顺应全球化、市场化、知识化的潮流,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五个转变:一、在经济布局上,由“趋同”经济向特色经济转变,创造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20世纪以来,赫尔希曼等人倡导“非平衡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和行业,以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我国的县域经济处于中观层次,相对于整个国家多门类全方位的经济来说,一…  相似文献   

8.
申兰旺 《经济论坛》1996,(22):30-30
贫困县发展县办工业必须打响﹃优势﹄牌□申兰旺县办工业是县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县级财政的支柱财源。长期以来,贫困县由于缺乏骨干型企业,加上农业基础薄弱,使经济发展步伐缓慢,财政状况拮据,经济的贫困和财政的困难成为贫困县面临的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产业转换和升级,意味着县域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聚集和重组。从各国工业化一般轨迹看,工业化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其实就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再向服务部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产业增长率的差异与不平衡使得原有的产业体系被破坏,新的产业体系形成。  相似文献   

10.
孙志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38-139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但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该县主抓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研究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对同类县市发展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要增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实力,就必须发挥政府部门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把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  相似文献   

12.
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小青 《生产力研究》2006,(8):140-141,144
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部县域经济差距明显,导致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文化、产业基础、经济活力、县域创新能力等方面。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依托中部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消除制约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实现中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洪福 《当代经济》2007,(10S):18-19
近几年,宜昌市夷陵区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把产业与企业、区位与资源、扶持与激励、城市与农村四对关震扭在一起抓,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近三年全区在省内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前八强,被评为全省民营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  相似文献   

14.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既看到自己的劣势,又找准自身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为了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必须走以现代生态农业带动县域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边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在区域经济中十分重要.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准确地把握县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分析入围百强县(2004年)的边疆县发展特点和模式,对入围百强县(2004年)的边疆县和我省的县域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中探索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是: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立足工业强县,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肥乡县位于河北省南部,309国道横穿全境,省道宁魏线纵贯南北,正在建设的青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经过认真审视县情,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沿线摆布”的指导思想,我们谋划实施了建设“一线三区”核心工业带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原有产业基础,着力构筑以309国道沿线邯东(潘寨)、城北、吕营三大工业园区为主的“一线三区”核心工业带,以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一、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构筑“一线三区”核心工业带的…  相似文献   

17.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占刚 《当代经济》2009,(13):18-19
湖北郧县是集"老、少、穷、"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自省委、省政府把我县确定为"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以来,郧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工业强县,突出产业培植,突出招商引资,突出创优环境,使县域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县实现GDP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而工业建设项目的社会贡献率达30%以上,财政贡献率为37.20%.项目建设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到曲周县进行了调研。他们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给人以启示,尤其对目前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福建县域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福建县域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产业同质化问题使得生产要素、原料资源、市场份额的配置产生不合理的状况,加剧了经济运行环境的紧张局面,或成加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市场调节力度,促进企业的开发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