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关于商品货币市场分析进而制定政府政策的理论工具。本文首先分析IS-LM模型的含义,然後在对中国的IS-LM模型变量设定的基础上对中国的IS-L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该模型所获得的基本结论分析中国近期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阐释其应有的内在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IS-LM模型的结构,再对我国IS-LM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并通过历史数据验证,得出我国IS、LM曲线均较陡峭的结论,最后拟对我国现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试图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并对与此相关的金融政策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M2/GDP的变动路径具有Logistic曲线的基本形状,将经历先加速上升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本文估算了我国M2/GDP的增长上限及其变化拐点。研究还发现,M2/GDP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只有M2/GDP偏离动态增长路径时,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据此本文估算了2005年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区间。本文认为,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合理确定货币总量增长速度,继续推进体制性改革等措施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M2/GDP比率的持续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国M2/GDP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不断上升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对该指标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货币内生性效应的增强是限制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传统的IS-LM模型由于其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假定,缺少了对于这一现象解释的微观基础。基于银行贷款和证券两种资产的不可完全替代性假设,引入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这一因素,修正了传统的IS-LM模型。通过对于修正后IS-LM模型的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外汇占款以及因金融创新等因素所改变的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旻  赵果庆 《经贸实践》2016,(3):307-309
中国高M2/GDP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协整理论,以误差修正模型把我国GDP与M2关系分解为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关系,并根据"十三五"期间GDP不低于6.5%目标,测算出我国M2长期均衡供应量与短期供给量,进而估算出均衡与短期M2/GDP.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M2/GDP值还继续攀升,严重偏离均衡值,将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为此,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应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控制M2规模,更主要的是盘活M2存量,提高M2对GDP的增长效率,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金融运行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货币化积累效应、货币市场发展阻滞效应和不良贷款效应是导致中国M2/GDP水平持续上升的基本因素.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包含有正常和非正常性,在决定M2/GDP水平的基本因素未根本改变的条件下,M2/GDP水平仍会保持上升态势.结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建立良好且监管有效的金融结构是消解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谢平  张怀清 《经济研究》2007,42(2):27-37
对中国M2/GDP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一是M0/GDP在1980年至1993年保持上升趋势,但1993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而M2/GDP在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M2/GDP比其他国家高。从货币基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M2/GDP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M2/GDP比率持续上升,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1971年信用货币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经济现象。为此从货币制度的视角对此进行解读,从中国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等特殊国情做出分析,得出中国M2/GDP比率的增长速度将缓慢下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张凌宇 《经济视角》2013,(10):45-46
流动性问题是一国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央行的货币政策及相关操作对流动性问题具有最为关键的影响,我国央行亦是如此。本文以M2/GDP比值即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衡量标准,分别分析央行三大一般性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对我国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影响,以图从央行货币政策角度为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国政府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实施"双管齐下"的救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包括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十项财政政策措施和连续大幅度"双率"下调的货币政策。以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为工具,在探讨当前我国IS曲线与LM曲线形状的基础上,对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效果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我国当前的救市政策短期很难取得有效效果,不但会遭遇外部时滞,而且受制于偏低的边际消费倾向,甚至有可能陷入"流动偏好陷阱";要实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不能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配合使用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和就业政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持续升高,由于这一指标反应了一国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过高的比率与我国金融发展现实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和金融体制两方面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间的内在机理,最后探讨了适度合理的M2/GDP比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我国M2/GDP的均衡值和适度范围,以确保我国货币投放稳健与宏观经济运行效果,本文利用最优控制论中的最大值原理,通过建立动态方程系统求解我国M2/GDP的动态均衡值。本文的研究认为我国M2/GDP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值,且均衡值范围基本上处于[2,2.5]之间。根据这一发现,本文认为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还需要逐步将模型所涉及的投资、储蓄率等变量内生化,使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改革的因变量,进而改善我国宏观经济的动态优化路径和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72  
M2 GDP蕴涵了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其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 1 980— 2 0 0 0年间 ,中国的M2 GDP呈上升趋势 ,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除长期走势之外 ,中国的M2 GDP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 ,原因在于由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具有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中国属于M2 GDP比较高的国家 (地区 )之一 ,但国别比较表明各国 (地区 )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水平。中国的M2 GDP 2 0年来快速上升 ,从货币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准货币 GDP快速上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 ,其原因是 :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由于M2 GDP水平是由货币需求因素决定的 ,因而不能靠压低货币供应的办法来遏止其上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M2/GDP比率过高现象引人关注。本文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经济变迁的背景,主要从货币供给的视角,分别研究了央行的基础货币增长及货币乘数增长的影响因素。认为未来应着力改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转变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优化金融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应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基于IS-LM-BP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应该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具效力.但是随着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最重要的汇率制度因素和资本流动因素入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的估计中国的IS-LM-BP模型,进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GDP数据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GDP是一项重要的总量指标,其数据质量也一直受到关注。文章从GDP总量和地区GDP两个角度对我国GDP数据质量展开研究,对于GDP总量的研究采用了数据删除模型和半参数模型,对于地区GDP的研究采用了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并从侧重异常值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了评估GDP数据质量的模型体系。通过三种模型的实证分析,均得出我国GDP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2009年和2011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M2/GDP偏高现象。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尺度,反映了货币供求状态与实体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当流动性过剩成为持续现象时,说明相对于实体经济形成的总供给,货币市场持续出现超额供给,即货币市场提供的一部分货币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或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货币资金没有形成真实的商品供给。由于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与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流向紧密联系。因此考察流动性过剩现象应该更多关注金融结构,进而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的变化。本文结合金融结构发展情况分析中国M2/GDP偏高现象,揭示金融结构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永友 《财经研究》2006,32(7):4-17
文章通过借助传统IS-LM模型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平滑经济波动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1)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整体平滑能力较低,平均只有6.35%,财政政策的平滑能力在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平滑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财政购买性支出能平滑掉经济初始冲击的11.48%,而财政转移性支出和收入政策整体上反而使经济波动上升近3%;(3)内生性检验表明,中国只有相机性支出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不仅如此,相机性支出政策的内外时滞都较短。文章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中国财政政策稳定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与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如此,对经济高涨时期政府财政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