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楠 《中国市场》2010,(39):97-99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对广东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构建了一阶差分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1980—2008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选取了影响消费的诸多指标,计量分析了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结论表明:从长期来看,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持久性收入,而且上一期的消费对本期的消费具有较大的负影响,而实际利率水平和广东省通货膨胀率对城镇居民消费也是有着微弱的负影响,但是预期价格水平对居民的消费则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及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城镇居民消费总需求基本上与其可支配收入等幅增长,但是各类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因此,启动城镇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引导城镇居民合理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不平等也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针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日益不平等的事实,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不平等现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缩小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内需、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描述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省际层面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对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时间趋势上看,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休闲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稳定;(2)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我国省际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对于上述特点,本文进一步从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时间约束及休闲方式多样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王博 《商》2012,(3):151-151
居民消费状况对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川省21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建立收入与消费关系模型,分析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对提高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提出一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还会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进而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影响。本文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城镇居民消费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前者的异常波动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为此,应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避免持续大幅度异常波动,增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5年~2006年历年有关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的数据,对北京城镇居民消费函数进行协整分析,揭示北京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和规律。得出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在当期主要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消费的不确定性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收入差距则对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等结论;并相应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消费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巨大差异性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典型特征。论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消费的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收入、价格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地区差异的影响,提出了缩小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地区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休闲消费是城镇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消费方式,研究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状况对于引导居民提升休闲消费层次,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江苏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数据,分析其休闲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大学以上学历且尚无子女的青年是休闲消费相对集中的人群。(2)休闲消费层次仍显偏低,休闲消费类型多元化,但是消费结构尚不均衡。(3)城镇居民休闲消费受到个人和环境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决定了其消费支出,收入是消费的根本基础,也是主要的消费影响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以提高,则其消费支出亦将相对地得以提高,进而很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实体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状况,其次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性措施,供相关研究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相关理论,选用了四个相关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一年期利率),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了相关模型。并得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的结论,提出了以增收促消费和优化消费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冉冉 《北方经贸》2014,(11):134-135
在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本文着重研究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说明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消费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支付工具的多样化、消费信贷的发展、风险管理工具的增加以及资产投资收入的提高等消费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均具有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此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现状分析,就收入结构异质性视角下城乡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对消费提振(基本生存型消费和消费升级类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对城镇居民消费提振的边际效应最强,经营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4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居民消费对市场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通过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过程中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了解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揭示其地区特性,同时给出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短期预测方法,有助于分析、预测二十一世纪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工具,探讨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金融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但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不同类型消费支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性;在短期,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的"必需品"消费支出没有影响,对城镇居民的"非必需品"消费支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旭东 《商场现代化》2016,(13):108-111
本文在对甘肃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分析基础上,运用甘肃省2000年-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图表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居民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医疗支出、居民消费习惯,对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居民收入每增加1%,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加0.6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每下降1%,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下降2.47%。最后提出了促进文化消费的相关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1990年至2009年的省份面板数据,探讨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按照收入水平将省份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类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是引起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地区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网络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对网络体育消费的满意度不高;城镇居民网络体育消费行为主要受环境因子和个人因子的影响。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善网络体育消费环境,完善售后服务,提高居民对网络体育消费的满意度;构建安全放心便捷的网络消费环境,保护网络体育消费者的权益;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网络体育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明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在检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后,应用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模型考察1990-2008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不同省域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消费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省域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