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以来,人们普遍关注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问题,对产业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重压力。面对生态环境约束日益严重的现实,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促进产业发展。西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方向应该是“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即以生态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以生态工业代替资源耗竭型、环境污染型工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新兴的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等。  相似文献   

2.
综合信息     
《安徽农村金融》2006,(1):87-87
[分析研究-综合]中部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二、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增长模式尚未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更好地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就必须实现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纺织品制造业为例,对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承接模式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重新进行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减少产业转移的制度成本;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打造产业转移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完善配套发展条件,吸引成本导向模式的产业转移;破除"粘性",大胆实践整体与集群迁移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
彭万力 《中国外资》2008,(11):244-245
产业转移就是产业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产业转移也是促进中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统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现阶段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中部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陕西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以油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这些产业带动了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陕西油气产业发展与先进的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文试图通过评价油气产业竞争力来分析其不足,并探讨提升陕西油气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经济增长范式的革命性思考。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是连接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生态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路径,生态文明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后,从产业系统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晓娟 《金卡工程》2010,14(11):288-288
在中部崛起战略下,中部地区城市一体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是以城市或城市群经济为主导。长株潭城市群要积极发挥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借助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城市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 ~2012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的计量模型并不适用,因此必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解释力比空间自回归(SAR)的解释力更强.此外,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其中金融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促进力度更大.因此,必须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信贷配给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鲁文彬  花俊 《海南金融》2011,(10):33-37,63
2007年,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8+1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批,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排头兵.要实现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金融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金融产业集聚是实现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产业生态化、网络化己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两大必然趋势,旅游产业当然也不例外。旅游产业是环境依托型的综合性产业,其运行涉及众多行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化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本文运用博弈论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网络中的主要结点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为旅游产业及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产业的边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组织。本文在对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产业集群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明晰了资源型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并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指出内蒙古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将会为银行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开辟广阔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巨大的非资源型产业投融资市场空间,如何提供全面、持续、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需要银行业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本文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分析了内蒙古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现状,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为银行业提供的有利机遇,并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务实性等原则,从银行业转变经营观念,统筹协调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融资模式等方面探析银行业支持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力推非资源型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存在直接融资比例小、金融创新不够、金融服务滞后等问题,本文认为若要更好承接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应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创新设计金融产品等。  相似文献   

16.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以煤炭、水泥、铝业等为主导产业的西部典型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也是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被誉为"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然而随着对资源过度依赖的发展模式,铜川市资源逐渐枯竭,2009年铜川市被纳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主要在经济新常态国内大背景下,依据国家"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对铜川市的产业转型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设立皖江城市带,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本文拟通过建立资源禀赋指标体系,进行聚类实证分析,在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对深化区域经济金融,促进皖江城市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力图为各地在整个城市带协调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经济增长战略方面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涛 《西安金融》2013,(9):78-80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区位均制约着整体经济发展。目前,宁夏加大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交往力度,大力推进内陆向西开放。同时,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背景下的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宁夏紧跟中部崛起战略步伐,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从宁夏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入手,总结归纳了宁夏现有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了宁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5-2014年全国31个省(市)新生代劳动力供给与产业结构数据,构建面板FGLS模型,考量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影响产业升级效应.结果表明:全国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上升均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分地区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对中部地区产业升级正向影响效应显著,西部次之,东部较弱;新生代劳动力质量改善对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助推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较小.因此,应适当放开计生政策和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下行压力,扶持西、中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速提高当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加快缩小区域差距等.  相似文献   

20.
一、锡盟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锡盟产业发展类型分为资源产业和非资源产业两大类,总体的发展状况是立足地区资源,以能源工业化发展为依托,不依赖资源,以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方向的非资源多元化产业并存的格局。2012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占比9.9%,第二产业增加值552.76亿元,占比67.4%,第三产业增加值185.86亿元,占比22.7%。以煤炭、电力和石油为重点的资源产业增加值占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的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