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异和持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工资差距过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家计调查数据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机构特别是工资政策改革是引发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本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机构的变化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扩大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歧视以及制度性障碍,如中国现行的户口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论文还从政策层面对减少工资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挖掘地区节能降耗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现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效率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梯状现象,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拉大而地区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则相对收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需求对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就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针对实证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董理 《经济论坛》2014,(11):4-11
文章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分析1978~201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趋同的特征。研究发现,各地区平均工资没有表现出向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收敛的趋势,而是倾向于向更低的平均工资演进。工资趋同在整个期间并不平稳,而是分为表现迥异的1978~1990年和1991~2012年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不同的俱乐部中包含的成员数量较为接近,各地区的平均工资差距并不大。在第二阶段,俱乐部成员出现向两极集聚的现象,地区之间的平均工资差距较大。平均工资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在工资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到了第二阶段进一步固化;对于中间组,平均工资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小于向下转移的概率。工资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出现了集聚,且低值聚集特征明显。不同的邻域环境造成区域的类型转变概率不同,近邻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66,自引:7,他引:366  
王小鲁  樊纲 《经济研究》2004,39(1):33-44
本文考察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 ,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 ,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 ,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医院科室绩效工资差异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确定这种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夏惟佳 《经济论坛》2009,(21):56-58
本文根据盛斌(2002)对生产中间产品部门的分类,分离出我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运用分离后的制造业整体中间产品进出口额GDP比重的数据,对制造业总体平均收入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在结论中得出,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对收入水平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引发我国现阶段中间产品贸易特点对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全国和地区人均经济增长率以及对地区经济收敛性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截面数据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B收敛,但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初期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健康人力资本对产出的效应要高于教育人力资本;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东部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因素,健康人力资本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较快,且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西部实现对东部地区经济的赶超.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从近些年我国商品房价格持续走高的现实出发,以国内外关于商品房上涨理论为基础,对中国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房价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给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范剑勇  张雁 《经济研究》2009,44(8):73-84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市场潜力、经济集聚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市场潜力产生了逆经济集聚。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更能提高和扩大地区工资水平与差异,因为经济集聚需要更低的贸易成本、较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解释:1997~2005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2005年我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以2000年为转折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要素分解分析表明,1997~2000年地区收入差距的下降完全归因于分配效应;2001~2005年地区收入差距的上升主要归因于结构效应。样本分解分析表明,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是形成农村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费景汉-兰尼斯分解分析表明,工资性收入、地理位置、教育、物质资本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共解释了地区收入差距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完成了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首次估算,发现中国的名义工资粘性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具有重要的宏观政策含义: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经济波动的特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央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带来物价水平上涨,而不是产出增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区分了劳动者的收入、工龄、户口、企业类型、行业等特征,对不同人群的工资粘性进行了细致测算。进一步,本文创新地区分并估算了名义工资的向上粘性与向下粘性,发现自2002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向下粘性不断增大,而向上粘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问题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坚  杨念 《财经科学》2007,(12):1-7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对立统一的制度观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分析中目债券市场的问题和制度进步的动力.验证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矛盾运动推动债券市场制度进步这个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市场歧视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发现了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从横截面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大。从时序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性别工资差距在横截面数据上表现出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是,女性在工资分布顶端受到的歧视程度低,在末端受到的歧视程度高。第三,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末端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女性受到的歧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工资分布顶端越来越小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个人特征方面(如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1978~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严重.因此,为了缩小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中央政府有必要在中西部省市培育新的经济圈和增长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省市的转移,并加大对中西部省市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贡献是国际收入不平等程度从1978年到2000年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的部分年份中国因素的贡献率超过100%。通过控制人口因素的方法分析揭示,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因素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是次要原因,但却是重要原因。20世纪80和90年代人口增长对中国因素变化的贡献率在31.8%和43.5%之间波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6.5%和68.2%之间波动。所以,虽然中国因素推动国际收入不平等下降的主要源泉是经济增长,但人口增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资源诅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形成机制差异也相应成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基于此,本文从“资源诅咒”理论出发,对我国三大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根源进行了重新诠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建立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帮助中西部地区走出资源诅咒困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e suggest a new parametric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extent of downward nominal wage rigidity in ten European countries between 1995 and 2001. The database used throughout is the User Data Bas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ousehold Panel (ECHP).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hyperbolic distribution, which allows to model wage change distribu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ick tales, skewness and leptokurtosis. Significant downward nominal wage rigidity is found in all countries under analysis, but the extent varies considerably across countries. Yearly estimates reveal increasing rigidity in Italy, Greece and Portugal, while rigidity is declining in Denmark and Belgium.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osts of price stability differ substantially across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