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候,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我首先想到的是在他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改革所带来的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后,全国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各地体改部门相继诞生,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着实热了一阵。但近几年,很多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由热变冷,以致于一些地方在机构改革中撤并了体改部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学习《邓小平文选》感受之一赵文生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稳固地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基本形式。这是我们根据多年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农村经济新体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实际体现。由于...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文选》辑录了邓小平同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精辟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当前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为什么要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邓小平同志首先从铲除官僚主义现象的总病根上进行了科学论述。官僚主义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但在我们党内,由于民主集中制在一个时期内受到破坏,官僚主义现象逐渐严重起来,并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这种官僚  相似文献   

5.
三、注重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了改革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他在谈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出现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遇到重重障碍时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这些问题都好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第143页)在谈到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当时(1980年),安徽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中国十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也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求和推进的。期间虽然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在理论探索上出现了某些偏差,但是这并不等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错了,也不等于改革开放及相应理论探索的大目标和大方向错了。最近邓小平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再重申,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不会变。这为我们在理论上进行更冷静、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确定了一个明确的路标。  相似文献   

7.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暮桥同志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章,提出了若干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在许多部门、地区带有普遍性。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改革经济体制应采取哪些步骤,从分配方面着手改革如何同从流通方面着手改革相配合,体制改革如何与国民经济调整结合起来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这里面涉及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本刊愿为这方面的探讨提供园地。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8.
继续推进和深化河北省经济体制改革□邹本真1997年河北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经济强省为目标,按照大力推进“两个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这确实抓住了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 孙冶方同志,是我们党的老一辈的革命家,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难能可贵的是,建国以来,他一直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战线和理论战线的最前列,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名创导者。作为一名“改革”的创导者,他既从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杨培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1978年8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改革银行的建议》以来,已经经过十五个年头。这是金融体制改革奋勇前进、神速进展的十五年。现在金融体制已经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年代。四十多年来银行经历了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要从新的起点出发,进行适应性改革,以使我国市场经济变得更成熟、更健康和更有质量.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新的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也应当转换视角.其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要从以"自由竞争"为中心转向以"平等竞争"为中心;其二,在劳资关系上,要从偏重资本转到关注劳动者权益;其三,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要从注重"要素流动"转变为注重"人口流动";其四,国民经济治理,要从偏重"宏观调控"到注重"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 刘国光同志自70年代末以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诸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目标设计、经济体制改革起点模式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等等。一、清算与突破正如刘国光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经济模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首先需要对传统理论来一个根本性清算。他自己就是在我国较早进行这种批判性研究的一位经济学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被传统理论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1979年他就批评了把市场同自发性等同起来和把计划经济同自然经济混为一谈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主张。80年代初,他在计划与市场如何结合问题上提出了两点有价值的见解。第一,作为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思路是什么?这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应该说,通过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人们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不同的。一些同志认为,实行经营承包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是根本的思路,财政、税收等项改革,应围绕这一根本思路进行配套改革,对此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思路,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强化政府的宏观控制。财政、税收等项改革应围绕这一轴线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5.
叶亚南 《时代经贸》2006,(11Z):108-108,F0003
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冶方同志是当代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倡导者。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指出了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阐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原则和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套他独创的体制改革理论。当前,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积极宣传这些理论,无疑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会有现实意义的。一经济管理体制问题是个生产力问题,还是个生产关系问题,对此,我国经济理论界过去曾有争论。五十年代初,我国一些经济学者认为,体制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直接  相似文献   

17.
张德芬 《经济师》2000,(7):60-61
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是邓小平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一)探索阶段(1957年-1978年)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邓小平就在思考和探索着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1957年,他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报告中指出:不仅厂矿企业要扩大民主,就是农村合作社也要扩大民主,实行民主办社,“农村干部的命令主义是同上级领导的缺乏民主作风分不开的。计划搞得那样死,怎能不强迫命令呢?在山西,农民对我们…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重要举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任务,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研究目标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问题,虽然在提出改革任务以后不久就提出来了,但是应该说对于这个问题研究注意得还很不够,跟不上改革的需要。鉴于这几年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不系统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外经济学者在谈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都强调要有一个目标模式。大家认识到,必须制定出一个目标模式,才能综合地协调改革的步骤,向这一目标前进。否则,今天这样改,明天那样改,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查,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这是一项加速四化,强国富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决策,它指示了我们进行商业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