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会计电算化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与传统手工环境下的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充分了解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审计人员就可以更方便、快速、准确地对会计系统进行审计。以  相似文献   

2.
会计账簿审计的内容主要是看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和管理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利润影响数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但较高的审计费用会降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利润影响数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区分变更性质和产权性质后发现:发生恶意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国有企业更易发生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给审计风险的定义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表达错误意见的可能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风险在加大,进一步说是非审计人员认为审计人员表达错误意见的可能性在加大。例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存在着严重的错报,审计人员却认为是真实公允的,从而表达了肯定性意见。那么,审计风险是不是可以完全消除或者一点审计风险都不存在呢?无论从理论还是审计实践,回答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5.
独立审计准则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并能有效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利益,监督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更加充分有效地履行其会计职责。但由于审计测试及被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限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不足等原因的存在,审计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风险的存在对注册会计师充分正确履行其审计责任将产生影响,它会影…  相似文献   

6.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最新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笠 《审计月刊》2007,(8):10-11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刚刚通过第5号审计准则,对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指导。本文简要概述了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主要发展与变化,并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后作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从而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8.
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逐一识别导致非标意见的事项数与事项类型,研究非标意见内容是否影响下一年度的审计师变更?上一年度的非标意见内容是否影响本年度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研究发现:第一,非标意见事项数越多,审计师变更的可能性越大,存在于非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而不存在于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审计意见中。上一年度的非标意见事项数越多,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高。第二,区分三类非标意见事项后发现,会计处理存在错报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立案调查或未决诉讼、持续经营问题。非无保留审计意见中存在会计问题时,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无论非无保留意见段还是强调事项段提及持续经营问题,审计师均可以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第三,进一步区分审计师变更的方向。非无保留意见中提及的非标意见事项数越多,后任审计师越可能变更为小所。带强调无保留审计意见中提及会计问题时,后任审计师更不可能变更为大所。非无保留意见提及立案调查或未决诉讼时,后任审计师更可能变更为小所。  相似文献   

9.
<正>一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必要性在我国开展计算机审计不仅是计算机会计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难题以及所承担的审计风险。现代企业审计不仅要利用计算机作为审计手段,还要把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计算机审计同手工系统相比,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流程、内部控制方面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审计难度大大提高,只熟悉手工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审计人员已经不能胜任审计工作。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有效进行计算机审计,可以预防企业内部安全隐患,尤其是网络交易隐  相似文献   

10.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诉讼机关为查明案情,依法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运用司法会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诉讼活动,是诉讼机关依法采取的一种诉讼措施,其目的是证明案件事实。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贾l生发表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11.
如何了解和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站在会计角度理解审计,进而深刻理解国际趋同的内涵?笔者拜读了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等著的<审计概念与方法>一书之后,领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增强了对审计观念和审计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内部控制、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等更加深了我对审计工作的深刻认识,颇受启发,现将有关收获与心得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没有公允的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的反映;或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其它会计资料已经公允的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的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相关人员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阚京华  曹俊 《会计之友》2008,22(10):62-63
2007年7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新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PCAOB AS5<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该准则取代了2004年发布的PCAOB AS2.由此,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的审计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PCAOB NO.5和PCAOB NO2针对内部控制审计要求的变化,有助于外部审计师在资源和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以完成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  相似文献   

14.
现有审计质量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治理、审计任期和会计事务所规模,没有将奔福德(Benford)定律与审计意见的准确性联系起来研究,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样本公司与配对样本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首位与奔福德定律,对2012年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我国2012年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审计意见51.69%正确和48.31%审计意见不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是所有审计职业规范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中心问题。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的有关界定,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由于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公众怨声载道,注册会计师面对大量诉讼的威胁,文章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入手,结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通过新旧审计准则的对比,可以看出审计界正努力通过改进审计准则来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认识存在种种误区。对这些误区逐一加以剖析和研究,有利于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社会公众认识上存在八个方面的误区,即公众需要与管理者的个体需要、审计权威性与专业局限性、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审计真实与事实真实、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报表数据与审计意见、会计职称与会计资格、查错取证与审计取证之间的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18.
谈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分为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原始凭证与会计记录、其他来源的佐证信息两大类。事实上,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也是按照这两大类目标来进行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也体现着对这两类目标进行的判断。(一)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受托责任、人民主权和知情权理论是建立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已经从一种行业约束行为变成了一项法律规范行为.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目前的法规体系包括:<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结果公告准则>、<审计署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五个方面,成为进一步扩大审计信息公开范围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和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20.
易仁萍研究员:今年是审计界同仁值得庆贺的一年.20年前,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机关正式成立,新中国恢复了审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