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政府都要以某种形式占用一部分银行货币发行基金和信贷基金,这种占用构成了财政与银行间的信用关系。对财政来说,银行债务可视为一种收入(有些是无返还收入),它扩大了财政的资金力量,为宏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翟丽娜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银行作为政府的“财政会计”部门而行使职权。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单一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建立与完善,在经济的转轨时期...  相似文献   

3.
防范及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32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非国有银行部门,地方政府债务对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土地财政、僵尸贷款及期限错配在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通过增大土地财政效应、提高银行僵尸贷款规模及加大银行期限错配渠道来促进银行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僵尸贷款/期限错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政府金融干预与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府金融干预度与财政纵向失衡度的提高均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将为科学设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卢静 《现代财经》2007,27(1):29-31
从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总量的关系入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和货币供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开放经济对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框架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与财政的大转向和“三低时代”的到来,导致当今主流经济学陷入广泛质疑和批判,同时催生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广为流行和关注。现代货币理论的流行源自对货币与财政关系迥异于当今主流和正统经济学的理解。正统经济学综合了正统交易货币和稳健财政研究传统,遵循了实物货币与实物财政相结合的实物分析进路,在“政府预算约束”理论框架下来理解货币与财政之间的联系,分析主权政府的行为逻辑。与之不同,现代货币理论则综合了非正统债务货币和功能财政研究传统,遵循了信用货币与货币财政相结合的货币分析进路,从现代货币循环流转出发来理解货币与财政之间的关系,分析主权政府的行为逻辑。正统经济学对于货币与财政关系的理解本质上是消极、被动和狭隘的,因而存在缺陷。尽管现代货币理论同样存有不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可以弥补和克服正统经济学的缺陷,从而增进对货币与财政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政府计划干预和人们行为习惯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的“混合经济”时期的到来,政府运用财政权力和货币权力来抑制或弥补混合机制缺陷的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包括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发挥政府财政权力的主要工具,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广泛运用,并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图从对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模式特征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期对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松散割裂型银企关系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在转轨经济时期,民营企业与银行构建新型紧密型银企关系是最适合的选择.民营大企业可以和银行建立关系型合作关系.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施主办银行制度.民营企业与银行紧密型银企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改革和努力,也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城市建设项目融资平台,就财政、银行和资本市场在政府主导的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投资领域需要资金进行融通。文章探讨了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常见的账务问题,并提出了公司在投资与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财政从来就是政府的财政, 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国家财政要干些什么,取决于这一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或者说政府的作用。中外理论界经常争论的所谓“政府干预经济”与“政府不干预经济”、“最高纲领派政府”与“最低纲领派政府”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关灵”等问题,讨论的就是政府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文章从通胀成因研究史的角度比较中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成因的主要类型,指出中国通货膨胀成因构成与西方的差异,以及中国经济在转轨时期通胀成因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指出期间通胀成因共存五种解释的必要性以及体制性成因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认为产权关系模糊和预算软约束是促成中国通胀的长期性非货币因素,资金供给制下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银行倒逼机制的存在是通胀实现的货币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预期未来中国通胀成因理论会与西方理论日趋接近,并有统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协调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三者关系的基本途径李金霞张献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并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障碍。因此,认真分析财政、银行和国有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得尤为重要。一、财政、银行和国有...  相似文献   

12.
源于财政分权与晋升激励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在“为增长而竞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以攫取廉价的金融资源。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强了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的动机。借助于各种行政手段,尤其是通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操控,地方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得以实现。地方政府干预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将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后果。地方政府干预推动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崛起。尽管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有助于打破银行业由国有大银行所主导的高度垄断局面,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深度干预,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对银行中介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农业经济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是政府在农业经济中的定位。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缺陷”理论对政府干预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但这一理论更加适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借鉴该理论时还应考虑作为发展中国家转轨时期的客观经济条件.合理定位政府在农业经济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运用代理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阐述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利益博弈的机理。针对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独特的股权结构、过度的政府干预、较低的社会信任程度等,构建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证明了均衡状态的存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变量的政策含义,搭建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利益博弈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债权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城市建设项目融资平台,就财政、银行和资本市场在政府主导的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投资领域需要资金进行融通.文章探讨了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常见的账务问题,并提出了公司在投资与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总量调控与建立在中观和微观基础上的局部调控的基本框架、主要特点和理论依据,论述了两者在货币理论、消费理论、财政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态度、研究方法等10个方面的差异,指出从20世纪初至今,政府干预已经先后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干预阶段、总量调控阶段,现正进入局部调控阶段。  相似文献   

17.
转轨时期信贷管理亟待创新江西上饶地区工商银行阮水深,李贵春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应树立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银行信贷管理应在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手段上有所创新,以适应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的银行企业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货币错配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常见现象,鉴于货币错配会给经济主体带来一定的风险,有必要对货币错配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正是基于这一视角,首先描述了我国整体货币错配的现状从而过渡到我国结售汇制度下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然后分别从结售汇制度与银行净值损益、货币错配与银行净值损益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就如何减轻货币错配对银行净值的损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国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设的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以来,人们对货币供应理论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比如说,财政存款是否应该算作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基础货币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能否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等,本文试图从剖析不同观点入手,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财政存款究竟应否算作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邵勋 《经济导刊》1996,(6):56-60
德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平衡体制安徽省国有资产管理局邵勋一、卓有成效的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德国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在40多年的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始终体现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成为联邦政府保证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