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分配应当构建三维格局——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决策性其它分配。其中,按劳分配是主体。所以,三维格局也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三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 一、关于按劳分配。把分配和劳动联在一起的思想古已有之,甚至连宗教典籍也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警句。一般认为,按劳分配是圣西门提出,由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最终确立的。对于按劳分配的“劳”,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两种解释。一是圣西门主义者的“按劳绩计报酬”,类似于目前的按劳动成果分配。二是欧文门徒布雷主张的“按劳动时间计酬”,类似于目前的按劳动支出分配。笔者主张按劳动支出分配为主,按劳动成果分配为辅。就按劳分配本义而言,不应当是按劳动成果分配。因为按劳动  相似文献   

2.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杜明同志《谈谈“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一文(以下简称《杜文》),提出必须“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统一的分配公式贯彻执行”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4.
§1、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话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发表的陈昕同志的论文《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文摘报》作了扼要的介绍)批评了斯大林同志,说他把马克思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①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5.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社会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满足同共需要的社会消费基金等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内容就是要求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从事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  相似文献   

6.
研究按劳分配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说明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梁博士把“劳”解释为“有效劳动”是不正确的,因为按“有效劳动”分配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笔者认为,“劳”指的是劳动者付出的个人劳动中包含的抽象劳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也就能说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也就能使按劳分配理论科学化,并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认真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里,“劳”是按劳分配的核心,因此,对“劳”的理解是否正确,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本文拟对物质领域中“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为了向良性经济循环过渡·········……孙尚清1(6)试论按劳分配中.劳.的规定性……董继斌l(8)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有计划‘、了、.产‘,口按比例发展规律···············……郭劳动报酬范畴探索...........……千丛道夫3(19罗兴3(25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林文肯4(试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 配方式···“·“··················……王勤5(1)《资本论》现实意义的几个问题……刘炳瑛5(22)试论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 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登载了骆耕漠同志的文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这篇文章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骆耕漠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起因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论点,是不够确切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所以存在商品生产,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是由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和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决定的。(而经济核算——依据骆耕漠同志的说法——又是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在一个企业、一个经济部门中的扩大利用”。)  相似文献   

10.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提出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公开发表。其中,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建议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尺度,对社会总产品中作为个人消费资料的那部分产品的分配。这种观点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说法目前也仍然被广泛使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分配关系进行考察,很清楚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有的同志援引《哥达纲领批判》,认为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分配原则;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是从“六项扣除”中开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巴黎公社原则分配。例如,有的文章讲,“现实生活的具体工资中:第一,既包含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也包含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前者应当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后者则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应当是还受其他原则支配。”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按什么原则分配,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实践提出的要求。在我国职工中,物质生产劳动者占多数,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仍有数千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官长骑马,工作需要”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有一个时期发展得很厉害。例如:发给伤兵用费,反对分伤轻伤重,要求平均发给。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他还说:“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资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预见到社会主义时期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指出绝对平均主义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当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摒弃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5.
邵建芬 《经济师》2004,(4):281-28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文件相继颁布实施 ,为我国卫生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意见》指出 :”卫生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要遵循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结合卫生事业单位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 ,在逐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条件下 ,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 ,扩大各事业单位的分配自主权 ,根据按岗定酬、…  相似文献   

16.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宪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17.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载陈昕同志《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正确地指出把“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讲的是斯大林。但是作者认为斯大林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是不对的。本文谈点不同看法,和陈昕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中央未提出并确认按要素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前,人们普遍一贯地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按劳分配的基础。然而,根据这种观点,当前各种形形色色的分配形式和分配现象似乎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纷纷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理论没有任何丝毫的联系。果真如此吗?若此立论正确,那按劳分配中的“劳”指什么?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年来,经济学界在批判“四人帮”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种种谬论的同时,对按劳分配理论又进行了讨论。现将在北京开的三次按劳分院理论讨论会和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争论问题,简介如下。一、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两重性第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直接产物,它否定剥削,从而否定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分配制度。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对于反对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都将起积极作用。但是,按劳分配还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  相似文献   

20.
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矛盾性我们需要在下面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范围之内,按劳分配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说,从纯粹的公有制条件下,研究按劳分配的特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关键,在于理解按劳分配的劳是什么。当然,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范围,这样可以排除一些枝节的干扰。有人认为,必须区分潜在形态的“劳”,流动形态的“劳”,凝结形态的“劳”才能认识按劳分配,其实,这只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