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文学界的重要作家之一,<白鲸>体现了梅尔维尔超越时代的环境意识.本文旨在分析这种意识形成的因素以及在<白鲸>中梅尔维尔的人与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白鲸》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一部宏篇巨著,其中充满着作者的伦理思想冲突,这也是读者在阅读时必须面对的伦理思想冲突。他一方面忠诚于基督教,另一方面又反叛基督教,他的信念一直在进行搏斗,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到麦尔维尔的思想矛盾中,探寻作品的伦理思想冲突,才能真正理解《白鲸》中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在《白鲸》中,麦尔维尔运用互文性暗示与烘托性暗示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暗示,逐层渲染与烘托其宗教主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亚哈和白鲸的象征意义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白鲸》主题的解读便具有开放性。从社会现实性、宗教寓意以及精神分析这三个角度可以看出《白鲸》的主题意义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白鲸》被认为是麦尔维尔的一部史诗般巨著,对《白鲸》的评价历来大体上将其置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考察视野。但后殖民语境为我们解读《白鲸》提供了新的维度。在笔者看来,《白鲸》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创作倾向,作者的创作策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种共谋关系,它或多或少地参与建构了殖民话语,有意或者无意地参与了美国的殖民扩张。  相似文献   

6.
赫尔曼·梅尔维尔,美国小说家、诗人,关心人类命运,相信邪恶的普遍性,怀疑超验主义的乐观主义理论,对社会进步持悲观态度,他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悲剧色彩。其代表作《巴特尔比:一名抄写员》体现了梅尔维尔作品对人性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通过对巴特尔比无声抗争的演绎,有力地回应了超验主义过于乐观的世界观。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与超验主义之间的关系,阐释梅尔维尔对其时美国社会所宣扬的超验主义一种深刻批判,个人根本无力与社会相抗争。  相似文献   

7.
《白鲸》-象征手法影射的生态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作为一部高度象征主义的作品,融合了大量自然历史科学元素于其中。船长亚哈与莫比迪克之间血腥残忍的斗争恰恰象征了大自然与人类的长期冲突与对抗。结合文中用象征主义手法影射的人物命运,着重研究作者暗含其中的生态学意义。其中包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无论如何不能与自然为敌,危害自然。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努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要依法实施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演绎的是一对出身和生活习惯迥异的夫妻50年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爱情故事,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对当今物欲横流、人情淡薄、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具有温馨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从而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1.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对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分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中较早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自然的人化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他深受中国传统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是平等的,他赞美大自然,常将自然人格化,在作品中寄寓自己的情思,同时对现代城市文明反人性、反自然的弊端深感忧虑。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相似文献   

14.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作品中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深受人们喜欢。虽然在孩子的眼中快乐王子和燕子是真、善、美和奉献精神的化身,但这两个人物却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多重背景。本文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童话重新解读,发现童话故事以金钱为源起,凸显了当时人们对金钱狂热崇拜的市场化背景、贫富差距中悲剧性的社会背景以及虚幻的宗教背景。  相似文献   

15.
孤独的存在——《边城》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边境》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人孤独情绪。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由此整部集子的审美风格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7.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葛娟 《中国科技投资》2013,(Z1):148-149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福会》构思非常独特,谭恩美一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多个叙述者分别讲述自己故事的西方现代叙事模式。书中通过讲述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了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矛盾和理解、融合,这样一个关系演变的情感历程。加之谭恩美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的,作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而深入的挖掘,诠释了浓厚的母女亲情,既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又将母女矛盾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蝴蝶君》的陌生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君》是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该剧巧妙的将一个真实的事件和《蝴蝶夫人》并置,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东方/西方、男人/女人等二元对立关系。文章从陌生化(间离效果)的视角来解读《蝴蝶君》,分析其陌生化特征。黄哲伦对剧名、戏剧情节、戏剧形式和固有文化模式等方面的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价值: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