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的周期性回调阶段已经来临。“世界车间论”是去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中国企业在国产手机和DVD等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迅速衰落,预示着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是充当了跨国公司或全球产业链的一个“车间”而已,和“工厂”的级别相距尚远。虽然在“市场换技术”策略非常有效,成本优势又很明显的阶段,“车间”的加工利润是非常丰厚的,但赚到钱的中国企业,因为过多追求渠道、营销策略等短期有效的要素,却没有把产业的核心留住。当市场被洋品牌占领,成本优势也已经失去的时候,这些缺乏核心的中国企业没有理由不沉沦下去。  相似文献   

2.
与客户竞争     
要想超越下一次浪潮,就必须比竞争对手先想到消费者,并及时认识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考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以美国为首的进口大国的经济开始下滑,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形成巨大挑战——低成本竞争力还能持续多久?潜在的问题是:除了低成本竞争力,这些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类似于古代“屯田制”,每年春节后,大批农民涌入江浙、沿海地区的工厂,迅速完成从农民向工人的角色转换;而当工作机会少或对收入等方面不满的时候,他们又迅速从工人转换回农民。在这种双向流动的过程中,价格杠杆起到了决定性的阀门作用。但是,低工资维持了近10年后,这个阀门终于开始“漏水”了。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企业一直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来抵消跨国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但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早晚有一天,几万人组成的人力流水线成  相似文献   

4.
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兼论节约型经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最近一段时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内市场环境还很不完善.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所有这些情况导致我国企业一直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在外部成本膨胀的同时.企业的内部成本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在高成本时代来临后,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和企业都必须立即进行新的策略选择。企业要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逐步引入、消化、吸收技术并最终实现掌握技术优势.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来节约内部成本。而政府也要尽量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在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导向下.积极配合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技术,调整比较优势,并升级产业结构.从以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向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主。另外,政府还应当立即着手削减企业目前过重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适当给企业减压。  相似文献   

5.
杨志勇 《董事会》2011,(1):50-52
低成本曾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优势。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涨、税费负担重等都给制造业带来了冲击,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上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对新形势,中国企业唯有顺应形势.因势利导,进行竞争力再造,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6.
懂技术又有知识复合型工人铸就“中国制造” 什么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时下的定义是,由以往传统的一线工人向当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管理型一线产业工人转变,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群体. 新时代的工人力量最关键的是创造力,只有工人具备创造力,制造企业等经济主体才能具备转型升级的可能性,德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企业所实现的高利润率,无不依赖于这一点. 去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曾在一次座谈会上痛心地谈到,中国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每年需要花数亿元进口.实际上,直到2016年9月份,我们才真正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制造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笔尖钢.  相似文献   

7.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伴随着贸易壁垒逐步增多,我国服装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再凸显。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成本仍将继续上涨。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我国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8.
“我跟我的这些哥儿们都讲了,大家都不能走,还要再干5年,我们一定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坐在新搬进中关村软件园的办公室中,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天文豪情满怀地憧憬着未来,“中国能够在3个领域出现世界级的企业:中国有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中国移动全球第一;中国有最多的低成本的制造工人,因此出现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全球制造业中心。除了印度,中国拥有最多的人才资源,在外包行业中国同样能够出现世界级的企业!”近年来,外包行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去年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评选中,仅仅只有两家外包公…  相似文献   

9.
"追逐成本更低"是制造业无法改变的宿命吗?"可曾想过制造业的定义是什么?就是用最低的成本雇佣素质最差的工人,生产出市场上最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管理。"这位浙江老板饭桌上的牢骚在某种程度上很完美地阐释了现在从事制造业的困局。这些在早年甚至把销售都外包给了外贸公司的纯粹制造业们,在一连串的外汇和紧缩政策下,开始了对自己行业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成本优势不足、订单东南飞的种种挑战,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后劲"如何,又该如何突破发展的"天花板"?从CHIC2016 春季展ODM 智造展区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国服装企业除了"重器论"的制造升级路径,创意型、智慧型的转型步伐迈得更大.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中国房地产界最热门的词是什么?不是跨界,不是新常态,不是触网,而又是转型。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中国房地产界喊转型不是一两年了,不是一两次了,一到形势不好、宏观调控时就说“我们要转型!”有时与“狼来了”已无异。谁知道这次是不是真的?以往谈转型,房地产企业有两个主流号称方向,一是成为更上游的房地产金融整合投资商,二是从生产商转型运营商,总之脱离不了传统口碑中“高富帅”的转型目标。很少见有向下  相似文献   

12.
生命力再旺盛,也无法回避“丢掉拐杖”的艰巨性。在中国汽车市场,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零配件配套的低成本,甚至是人力成本优势。比如有的企业在做汽车前盖板门锁疲劳试验时,不用设备,而是用人24小时轮班,把盖子打开放下做5万次开合试验——因为设备的成本的确比人力还高。这种中国特色显然是存在的,但是业内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些特色形不成核心竞争力。其实,汽车产品70%左右的成本还是决定于设计阶段而不是制造阶段,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借鉴”来降低成本,其实可以拥有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从历史上来看,模仿学习…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入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实质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折射到建筑业,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行业增速的放缓?行业产能过剩,高产低利下,企业的经营结构做怎样的调整?面对人口红利优势消退,劳务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又该如何拓宽新的思路,探寻新的动力,来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些都成为了施工企业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生产所需的要素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0年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和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前后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差异,结果发现:“宽带中国”战略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促进企业间良性互动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且“宽带中国”战略的受益范围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扩散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所在地营商环境优良,且企业自身重视创新努力,则“宽带中国”战略的积极效果会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如何走出成本管理的误区——谁制造了成本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指出,“高成本”给中国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当传统意义的"低成本制造"逐渐淡化以后,如何在高成本制造时代重塑竞争优势?尽管建筑业近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推动而呈现行业整体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行业间竞争加剧,为了中标相互压级压价及工程垫资、工程款拖欠和“三角债”的大量堆积、坏账的急剧上升等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原材料的非理性上涨,再加之内部管理粗放、管理费用节节攀升使本已薄利的建筑施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实际施工定额远高于投标企业定额施工程序混乱,劳动效率极其低下。…  相似文献   

16.
经过贴牌加工成长起来的中国服装企业,在向品牌化进军的过程中开始展现个性魅力。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产品定位,成为一家又一家服装企业品牌个性化运作的起点,也成为中国服装企业产业升级的开端,他们正率先走出一条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已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摧枯拉朽的中国制造业却引发了来自欧洲、美国、第三世界,乃至全球的恐慌与打压。是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意构建与全球社会的贸易和谐吗?还是中国企业目标市场出了问题?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辩的事实:很多中国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否则,将很难立足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那么,中国企业实现“中国创造”的基础和空间从何而来?实现的途径和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国要有一批具有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即:中国要有一批敢于冒  相似文献   

18.
现在,煤矿企业普遍存在职工队伍技术素质滑坡,青年工人学技术热情不高,师傅不愿教,徒弟不愿学,不少岗位甚至出现师徒不分的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技工人才?我认为企业应当营造出一个好的学技术氛围,技术与待遇相辅相成。 1.对班组的技术尖子要“放水养鱼”。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上向班组中技术尖子倾斜。现在的企业是普级查班数,分房论人口,不论技术高低,奖金一律平等,有时甚至出现,谁有技术谁多干,而谁干的多谁承担的责任大的情况。这样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两化融合”概念,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中国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此背景下,大量制造业企业通过引入ERP系统及其管理思想,规范制造流程、降低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成本,实现了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和协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占据制造业比重70%以上的离散制造业企业仍基本停留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上,繁多的物料和复杂的工艺造成了诸多管理弊端。因此,在离散制造业中全面实施ERP系统具有很强的导向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速览     
声音▲我的钱还不够花!——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裕一语惊四座。据《福布斯》公布,黄光裕的身价是15亿美元,紧跟荣智健(16亿美元)身后,35岁的他是“《福布斯》2005年度世界亿万富豪榜”上最年轻的新亿万富翁。农业我们不具备什么优势,高科技总体上也不具备优势,服务业也不具备优势,我们的优势关键是在制造业上。——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中国完全有条件做一个制造业大国。并指出要成为制造业大国要具备三个优势,低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所谓低成本优势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是劳动力的低成本,第二是资源使用的高效率,第三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