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所有权与占有分离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盗窃违禁物品,盗窃他人占有自己所有物的现象。而我国刑法理论界一般认为,盗窃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对于上述情况利用现行刑法理论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分析有关盗窃罪客体的相关理论,得出应当扩大盗窃罪保护法益的范围,即盗窃罪的客体应该是对公私财产的占有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当前财产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权正在不断的物权化,其内容大大超越了土地所有权四项权能中“使用”权能的内涵,而是涉及对土地的占有、使用、部分收益和部分处分的多项权利。当前的土地使用权发挥的作用已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特别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几乎成为一个“虚化”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盗窃罪的犯罪手段不断扩张,一些标志性的案件表现出了无法通过传统的财产类犯罪的框架进行解决的现象,传统的盗窃罪强调秘密性,盗窃罪的范围比较小,对于衍生的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等作宽泛化的规定.财产类犯罪强调占有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过分强调占有已经无法反映财产性犯罪的对象.所以应当对盗窃罪的结构进行讨论,通过建立行为人造成他人利益受损,而自身收益的行为模式做为其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其他财产类犯罪.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5月7日发布《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对这一《解释》作了说明。黄松有说,出卖人往往认为“房屋交付使用”就是“交钥匙”,而买受人则认为“房屋交付使用”不仅是领取房屋钥匙,还应同时办理交付房屋的所有权证书。这里主要涉及到出卖人应否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本《解释》对此明确规定,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交钥匙”。只要出卖人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房屋转移给买受人占有,就视…  相似文献   

5.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01-C001,C014-C017
“企业家雇佣资本”是一种新的企业所有权配置。它实质上是“股东本位”的企业所有权过渡为“企业家本位”的企业所有权的一次历史性跃迁。所以,“企业家雇佣资本”实质上是一次企业所有权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伯纳姆在《管理革命》一书中的说法是值得玩味的。他说:“受压迫的农民并不接替压迫性  相似文献   

6.
如何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给了购货方,是我国会计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笔者引入民商法学理论中的“交付”“、风险转移”“、孳息归属”和“所有权转移”等概念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说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习惯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这一原则意指财产的权利人在财产被他人无权转让的情况下,只能向侵犯其权利的相对人要求返还或赔偿,而不能向第三人要求返还,不知情的第三人对于财产的受让占有,其有转移所有权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物业管理小区会所权属与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草案)第七十六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道路以及物业管理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市政建设的除外。会所、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建设单位等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外,属于业主共有。”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明确规定了建筑物所有权的划分。但目前,各界对其规定仍有许多争议,而《物权法》(草案)也几易其稿,目前尚在审议当中。本刊在本期杂志上针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物业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行业专家、法律界人士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者等业内人士,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共同探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物业管理”问题,希望能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产权界定的实与虚马海涛,李智明谈到产权,必然要涉及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概念。其中所有权处于核心地位,而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是所有权的四项基本权能。而产权最集中的体现就表现为对资产的所有权,因而也就必然和所有权的基本权能──占有...  相似文献   

10.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属国家所有,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仍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行政事业  相似文献   

11.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3,(9):C001-C001,C0010-C014
上文已揭示:第一,所谓“雇佣”问题,也就是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具体说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归属问题。第二,“雇佣”关系不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2.
曹玲 《活力》2004,(7):103-103
在我国,外语教学先后经历了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情景教学法、交际式教学法以及现在时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教学法。这些方法在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开阔语言教学的视野和丰富外语教学理论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语言的起源来看,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听与说。“听”在语言环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战涛 《活力》2005,(2):175-176
世界著名网络综合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公司(AOL)2004年6月来到中国,企图从中国万网手中夺走“ICQ.com.cn”的国内域名所有权。该公司曾先后两度从我国深圳腾迅公司和上海美亚在线夺走了“OICQ.com”和“CNNEWS.com”的国际域名所有权,当事企业有理难言,最终不得不将域名权拱手让出,  相似文献   

14.
请多关心外出打工的孩子日前,某村农民老王接到一份刑事判决书,他那在苏南打工的小儿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顿时,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如雷击顶。他后悔不迭地说:“都怪我‘大意失荆州’,平时撒手不管,断送了孩子的前途。”老王的一番话,给许许多多在外...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极大生态价值,而且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带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不仅制约了其生态价值的实现,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危机。这种自然资源无人所有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须引起足够重视。基于环境保护视野,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型选择应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进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环境保护视野下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类型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运根 《企业经济》2006,(7):188-190
公司财产是公司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公司对其财产享有何种权利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对此,我国公司法采用了法人财产权的概念,而法人财产权到底是一种什么权利,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有所有权说、经营权说和相对所有权说等不同观点。本文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剖析后认为,法人财产权既不是所有权,也不是经营权或相对所有权,而是公司法这一民事特别法规定的一种特殊物权类型:准物权。  相似文献   

17.
会计上资产的特性,局限性与改进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上资产的特性在会计上,资产反映某一企业单位所控制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其基本特性是:1.实体控制性。资产体现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者自主的经营权。资产不以所有权为前提,以所有权为前提并体现企业产权属性,在会计上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就是说,从资产的具体形态上辨别不出其所有权的性质和归属。照此理解,在资产前面附加“国有”这个体现产权归属的术语,称所谓“国有资产”就不确切了,严格地说应称“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里有国有资本,但国有企业的资产并非都是国有资产。2.潜在利益性。资产是企业控制…  相似文献   

18.
王勇 《中外企业家》2010,(11):110-112
法学概念中的土地,与物理学上的土地范围是不同的,它是指能为人们所利用和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一种自然资源,包括陆地地表与地表上下间的一定空间之和。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法学概念中的土地的权利主要有两种,即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一般而言,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这些权能是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而非由所有人享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区分作为所有权权能之一的使用权能与作为他物权的使用权。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10日,我国公布了《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确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规定“会所、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建设单位等能够证明其享有所有权外,属于业主共有。”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作为汽车“住所”的停车位,因“身份不明”而  相似文献   

20.
弱化所有权的提法只在一定的意义上正确“弱化所有权、强化经营权”的提法是在80年代中期 ,当时 ,正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刚刚公布。《决定》中有这么两句话 :“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 ,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个说法完全符合实践情况 ,并且在我国是第一次提出 ,所以引起了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人们的重视。“弱化所有权、强化经营权”的提法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出现的 ,实际是“两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