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信息化建设应用成为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手段,日益影响着城市和区域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应用进程的加快,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快速推进政府、企业、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如何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建设运营模式,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与持续就业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测绘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地理信息资源,是保障城市规划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将助推城市测绘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城市历史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信息,并且是稀缺有限的和无法再生的资源.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增大,使诸多"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城市历史轴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城市也不可避免的面对丧失历史特征的危险.然而,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往往又矛盾突出.本文探讨了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的保护观,以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研究为例,提出和分析了从城市到地段再到遗址的整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杭州市将紧密结合刨新型城市建设,以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字杭州"建设.  相似文献   

5.
徐荣等 《经贸实践》2011,(11):34-34
根据最新公布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十海市将围绕"智慧上海"建设,到2013年底基本建成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背景下,关于城市的建设中出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管理以及城市安全等领域进行建设过程中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涵义,以及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面,以及顶层设计工作,并注重信息惠民的建设,最后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展望,旨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振兴与崛起.科学合理的整合与优化辽宁沿海临港工业区建设中的空间布局是关键,建立"飞地型产业区"是解决辽宁内陆城市经济、交通、信息不发达劣势的重要手段.辽宁飞地型产业区需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核算、产业链结构、信息、行政管辖、劳动力、城镇等方面进行整合.建设滨海公路,对辽宁沿海港口、腹地进行重新划分,同辽中南城市群形成互动发展将促进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2021,(9):29-30
智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感知信息的成熟.物联网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有效融合,自动、实时感知世界的人和物,云计算中心处理了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数据,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的服务. 早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便被提出.2010 年国内多个地区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在河北省,科技部、住建委、发改委、工信部等单位牵头,建设了大量的示范系统和试点单位.这期间,科技部开始了对智慧城市的第一期部署,到2013年开展第二期部署,直至2017年上升至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在一些关键技术和示范项目成功突破.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造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珠三角西岸城市珠海、江门、中山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把生态城市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珠三角西岸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危害,低碳城市正日益成为国内外未来城市建设的热点.本文以江山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例,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实践经验,在"两型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探索江山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设模式,技术方法与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池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使其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成为可能.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的急剧发展时期,城市化和城市扩散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据此,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尽早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中采用基于GIS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能聚集各种数据信息并能够快速分析和输出的系统,改善、丰富规划设计、城市建设手段,开阔视野,不断创新,引导城市发展新概念,提高规划建设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是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必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点以及中部城市发展的中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推动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建设低碳智能新城--中国光谷·伊托邦为武汉两型社会的样本田,将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融合了低碳经济与信息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深度实践.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体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点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相似文献   

15.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得以广泛开展的今天,如何使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体现数字城市的技术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从数字城市与城市规划的概念上加以讨论.数字城市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三维虚拟城市,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远程用户访问的一个新的虚拟城市空间.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终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信息,今后中国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发展以下十大领域:   1.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   2.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联接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服务。   3.制定中国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全国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4.推进数字化城市工程,加速三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建设。   5.加快移…  相似文献   

18.
学习型城市是相对较新的概念,但却成为大量城市发展的中心策略.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承担了信息与知识中心、教育中心、终身学习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等功能和作用.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图书馆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发展对策,包括拓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办馆新理念;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习型城市服务;紧跟时代步伐,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等.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建设中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重视人的生存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方面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简单回顾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生态观以后,本文以本溪市为例,具体阐述了在旧城改造中、在山水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在绿地的建设中所应具有的生态指导思想和作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应当是集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居住适宜于一体的高品位文化一城市.而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强调"物化"、 "美化"、 "亮化",突出直接的感官效果,突出实际利益和短期实用效应的惯性一直存在.城市生态与城市建设分裂的"二元"倾向不仅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也作为一种工作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城市建设一生态平衡建构,需要城市建设生态与市民的文化素质共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时实施,城市生态产业与政府管理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