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危机预期和信用紧缩相互强化、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削弱甚至丧失.政府主导的协同救市对于填补市场组织真空、稳定市场和化解危机至关重要.为有效应对危机,本文给出了两条旨在恢复市场自救的救市措施.作者对危机预期下政府救市和市场自救的关系处理,既是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关系的重要探索,也给出了政府在设计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政策组合时的关系论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其影响力廷至今日而未艾.从表面上看,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则是“内需过度”或“监管不力”.但是,当我们揭开其层层面纱透视其本质时,发现次贷危机背后却是信用危机、美元危机.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出手救市,救助措施短期内可以使市场恐慌状况有所改善,但很难改变美国及整体西方世界经济萎靡的长久趋势.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主权债务和流通性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矛盾.  相似文献   

3.
后金融危机下西部中小型企业的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款问题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政府都推出相应的救市措施。2010年初,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这里以中国西部为例,探讨了该时代下促进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对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及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下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金腾 《新经济》2009,(7):70-71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次债危机和信用违约依次传导形成了金融危机(俗称:“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主体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遏制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其中,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令人震撼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简称‘国十条’)”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债风险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举债“窗口”危机给中国的国际信用造成一定程度损害,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中国外债及其管理现状, 提出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形势的外债监管机构“中国外债监管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如今。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C2C式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当每个网民都参与进C2C的热潮中时,信用问题突显出来。由于信用评价、监管措施不尽完善,网上交易已经面临“刷信誉”等严重问题。论文中提出了观点和基本解决办法——开放国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尽快建立信用认证与监管机构,并且需要社会、政府、电子商务公司和个人共同配合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楼市危机与“土地财政”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以来,我国十几个地方政府先后推出了拯救楼市的方案,中央政府先是默认继而肯定,最后财政部和央行联手打出"救市""组合拳".政府联合"救市"的背后折射出了地方政府巨大的"土地财政"利益,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倚重"土地财政"模式的危机.危机也是转机.通过调整地方经济结构,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地方财权结构,构建"税收财政"模式,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可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信用经济,不仅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政府“为政之道”、“执政之要”基本行为准则的落实。在打造信用经济中,要发挥政府监管的功能与角色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9.
焦谯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161-162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随即席卷全关并波及全球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重新从根源上分析危机爆发的成因,吸取次贷危机教训,进而得出政府应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合理调控力度,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审慎进行金融创新,要重新认识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和定位等措施来防范此类危机在中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美国房贷模式的改变是次贷危机的初始原因,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的创新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而融资杠杆使损失放大了N倍,进而辐射到了全球金融系统。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的急剧变化下,中国经济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信用评级部门的评级标准及信贷政策,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据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让信用评级机构的诚信遭受质疑,为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监管机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正讨论2004年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制定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操守准则的基本原则》(Code of Conduct Fundamentals for Credit Rating Agencies)以协助改革信用评级行业,恢复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瑞典和日本两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同时遭遇金融危机。尽管危机的起因、类型、危机的演变过程以及政府救市的手段大致相同,但由于两国政府在不同的时机参与救市,进而带来不同的救市效果:瑞典在短短两年内恢复经济增长,而日本则停滞了十年。目前,各国政府正积极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回顾和反思瑞典和日本的金融危机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政策来应对危机,但是采取什么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挑战。因此,通过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主要救市政策与绩效的梳理对比分析,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及效果,为应对未来经济危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以应对冲击.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发生变化,例如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政府救市政策自然应逐步退出.笔者选择基于防范通货膨胀的视角来分析政府应如何选择最佳的救市政策退出方式,通过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金融危机中三类主要的政府救市政策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根据三类救市政策不同的影响力度和滞后期,判断其合理的退出方式.  相似文献   

15.
齐冰  马玉超 《经济论坛》2004,(6):153-154
近年来,社会信用危机的话题成为世人不能不反思的热点。从小学生雇民工代父母参加家长会,大学生考试作弊,学者剽窃他人论文,到国内名牌企业的“陈馅月饼”,再到银广夏、蓝田股份的会计造假事件等等,无不让人深思和担忧,如何走出信用危机,本文从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缺失对于构建无形的市场经济的软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信用危机对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造成重大阻碍。从经济学和哲学结合的角度上探讨了问题的根源和应对的战略,深入分析了信用选择上的“囚徒困境”,以及政府在信用建设上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倪莉 《时代经贸》2007,5(4X):117-120
近年来,一些大公司财务欺诈案接连发生,会计行业陷入了“信用沼泽”。会计信用本身复杂,引发会计信用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会计自身的内在原因,更有会计外部的环境因素,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各项解决措施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和完善会计信用体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蒋志兵 《生产力研究》2005,(8):118-119,144
政府信用是政府管理对象对政府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信用能力限制与“全能政府”冲突必然导致政府陷入信用危机的困境;地方政府规制无度,破坏了政党的理性预期,必然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政策的信任;绩效管理的陷阱、责任与制约机制的缺失是妨碍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又一障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应把加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银行危机:中国必须正视的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应提高到银行危机的高度来认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是股份制危机的典型表现,我国银行‘危而不倒’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家信用的保障;二是后续资金的支持然而,国有银行信用不等于国家信用,银行不良贷款与存款的关系类似于“石头”和“水”的关系,一旦“水落石出”则可能引发全国性的支付危机,这绝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分子,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尽管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而且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对中国影响也不是太大,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教训是深刻的,足以对中国日益对外开放的经济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