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超常增长,与此同时,其消费率不断下降.过低的储蓄率固然不行,过高的储蓄率也绝非好事.就我国而言,过高的储蓄率加重了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5年至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样本数据资料,通过EVIEWS3.1软件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并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解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储蓄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当期的居民收入,利率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的成分,但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动机,从而导致居民较高的预防性储蓄。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居民储蓄连年高速增长的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居民高储蓄的成因,指出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增加的基本原因;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直接原因;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居民1990-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了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IV)对我国城镇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西部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然后滚动回归的结果表明,全国、东部及中西部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居民间相对谨慎系数的差距逐步变小。本文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动机是居民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但是,国内外的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预防性动机的强度并不显著。为此,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是导致居民储蓄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应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随机游走假说为理论切入点,推导出一个包含消费惯性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分析农民的储蓄动机,并通过1978年—2007年的宏观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修正后的预防性储蓄模型对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分区跨期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滑等经验观察,借助于Euler方程的天然正交条件,直接采用GMM方法对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进行了分区跨期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总体波动呈现倒U型结构,且地区间差异显著。因此,在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减少城镇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收入分配改革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交易方程式出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超额货币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在对既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分析和实证检验,在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系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背景下,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对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远瞻视角的预防性储蓄等经济行为是造成我国目前准货币急剧膨胀、经济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使用流动性约束拓展Dynan模型,对中国城镇、农村不同收入等级居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多来自中等收入家庭,且不同收入等级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呈正态分布特征;2.当期流动性约束下,农村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明显增强,估计结果更合理,而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不受当期流动性约束影响;3.服务类消费价格普遍上涨带来预期流动性约束对农村、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都有显著影响,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  相似文献   

12.
引入支出增长预期变量,结合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VAR模型分析说明,广东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广东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较高的消费水平使支出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减弱,改革过程中的非平稳性等.为化解高储蓄并促进消费的增长,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过快增长,增加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余额一直攀升,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倍受关注.对1978年到2004年的农村居民储蓄总额数据,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ECM及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农村储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农村居民储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农村居民储蓄率短期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明显,长期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率有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集中在大中城市,巨大的农村旅游市场尚未引起足够关注。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会逐步提高,其出游率也将稳步上升,农村居民必然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另一重要主体,因此,关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运用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农村居民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主要源于居民储蓄总量过大。而居民储蓄原因复杂。由于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居民储蓄动机增强,在储蓄形式上则以存款储蓄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为分析对象,采用利率的条件方差来度量利率的不确定性,使用GARCH-M模型分别刻画我国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并进一步研究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率风险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具有滞后的促进作用;在负利率和零利率的年份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均对利率风险过于敏感,但实际消费并不完全与之相吻合.因此,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规避利率风险,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轨期山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 ,山西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收入水平越高 ,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而且低收入组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高收入组居民差异悬殊。应该从发展非农产业、构建消费环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增加农民实际收入 ,改变消费预期 ,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消费和储蓄模型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居民当年的总收入对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起决定作用;居民储蓄不等于结余购买力,结余购买力也不是现实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边际储蓄倾向长期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呆滞现状,解决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为农民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消除其不确定性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增长问题。从而推动农村居民建立理性、科学的储蓄、消费方式与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民储蓄研究可以总结为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问题、国民储蓄的实证研究和国民储蓄的调节与扩大消费对策研究。重点对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判断尤其是西方主流理论中的"动态无效"判断方法、高储蓄的原因以及对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的实证研究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民储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