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小花 《商界名家》2005,(12):40-41
财报显示,中科健的巨额亏损主要是因为公司计提了大量资产减值准备,而之所以要计提如此多的资产,则全要“归功于”中科健的违规担保,关联交易和经营不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从联想最高层最新获悉,联想已放弃收购中科健手机业务。原因在于中科健内部财务一头雾水,难探深浅。市场人士分析,中科健的财务状况,不论是否有意为之,歪打正着地成为中科健反收购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3.
企业     
《销售与管理》2005,(1):8-8
蒙牛乳业开辟“卖牛”新主业,中石油管道局大举进军燃气市场,亚马逊欲变虚拟大型购物中心,科健集团退出中科健,东风日产跟打差价补偿牌,微软产品纳入渠道商促销计划,康佳签约爱普生挺进液晶背投  相似文献   

4.
杜勇  孙帆 《财贸经济》2023,(11):106-121
股东目标是高管薪酬契约的基础。随着以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共同大股东日益增多,现有以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薪酬契约理论已难以全面解释资本市场中高管薪酬倒挂现象。本文提出高管薪酬契约的“横向持股共谋理论”,即与以往基于单个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不同,共同大股东会基于其投资组合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与公司高管签订薪酬契约,以此产生两者的“共谋效应”。本文利用共同大股东投资组合上市公司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共同大股东的存在不会提升高管薪酬对其所在的单个企业业绩的敏感性,但提升了对共同大股东持股联结形成的投资组合整体业绩的敏感性,初步证实了“横向持股共谋理论”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并发现负外部性机制和大股东权力制衡机制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影响机理,委派董事是共同大股东“共谋效应”的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表明,共同大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共谋效应”在市场势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地区较为明显,且共同大股东显著提升了持股企业高管薪酬。本文不仅拓展了薪酬契约理论和共同大股东研究,也为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战强 《新财富》2003,(7):138-139
在《新财富》今年的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排名中,通信行业排进前100名包括四家生产通信终端的企业。其中“TCL通讯”(第3名)、“厦新电子”(第4名)和“中科健”(第24名)都是生产手机的企业.另外一家“精伦电子”(第73名)则主要生产IC卡公用电话。  相似文献   

6.
私有化之局     
张信东 《新财富》2003,(7):12-12
看似对小股东有利的私有化,却是大股东精心设计的一个“局”。在这个“局”中,大股东从一开始就控制住每个关键环节,一个个似乎偶然的事件,不断地影响着小股东,的判断,令其逐渐陷入大股东所设的局中。本期封面故事探究了香港大股东在私有化过程中,经常操控的九个环节,并具体分析了“会德丰”私有化的几个经典案例,引证这种高超的财技如何被熟练地玩弄。  相似文献   

7.
黄钦 《商界》2006,(3):60-61
“以后我是分众传媒的第二大股东,江南春还是第一大股东。”在公布了转让消息后,聚众传媒CEO虞锋显得无比轻松。  相似文献   

8.
赵逸荻 《新财富》2003,(12):64-64
在“锦化氯碱”从大股东收购环氧丙烷项目之前与之后,这家被大股东牢牢控制的公众公司业绩出现了方向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财富》2005,(10):83-83
2004年度股东大会上,中金岭南流通股股东以高票表决通过2005年度增资配股预案。但与以往大股东配股时的多数情形一样,中金岭南的大股东——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同样选择了放弃配股权。而几个月后.在股权分置改革上海投资者恳谈会上.当众多投资者提问“如果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通过了.大股东还会放弃配股权吗?”,中金岭南的大股东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再放弃配股权!”  相似文献   

10.
人事     
《商界名家》2005,(4):7-8
“全球第一女CEO”被下课;郝建学重掌中科健;日本索尼任命首位非本土CEO;双鹤药业董事长辞职;陈广才任华奥星空CEO;汇丰高管跳槽中国银行等。  相似文献   

11.
徐安军 《商业时代》2003,(249):28-29
股权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少数“人格化”的大股东联盟控制的状态,改造现有内部管理的模式,形成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以提高公司的效率。针对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特征,首先是降低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其次是发展有股权制衡能力的大股东。  相似文献   

12.
黑榜     
《商业文化》2005,(6):6-6
嘉娜宝做假账疑被摘牌,邓龙龙被刑事拘留,中科健陷入担保陷井。  相似文献   

13.
看似有利于小股东的私有化,实际上是大股东精心谋划的一个“局”。在这个局中,零散的事件影响着小股东的判断,当我们将其贯穿起来,便可看出大股东私有化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14.
黑榜     
《商业文化》2005,(2):6-6
夏都专案:75人被捕,苏自平:涉嫌挪用公款,中科健:曝5亿财务黑洞  相似文献   

15.
《新财富》2004,(7):53-55
2003年,“新天国际”一方面通过增资控股原由大股东控股的亏损企业“新天房地产”,使其资产猛增15.81亿元而盈利降低,直接导致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降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之下;另一方面,通过让大股东免费占用自己从银行获取的贷款资金7.67亿元,不仅资产有增。更令其有息负债率直线上升,成长性“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6.
“以股抵债”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从表面上看“以股抵债”可以清欠大股东占款,但却使大股东非法占款合法化,有纵容大股东多吃多占之嫌,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大股东占款机制,无罚则的“以股抵债”加剧了道德风险,对流通股股东而言显失公平;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没有任何改变,并没有改善股权分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昕 《商界名家》2003,(4):67-70
2003年2月14日,情人节。也就是这一天,历经两年的“海春恋”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西安海拓普控股的郑州华美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春都A的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为37.5%,第二大股东为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持股20.875%。原来的大股东春都集团仅持4.125%的股份(已被法院冻结),沦为第三股东。  相似文献   

18.
罗艳梅 《北方经贸》2006,(10):74-76
在我国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代理问题严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不能起到监督大股东及管理者、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对外担保容易成为大股东或“内部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手段,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相似文献   

19.
潘敏敏 《浙商》2011,(16):98-99
“我们是按照净资产来收购的,这个价格应该说是历史最低位。”对于斥资1000万欧元成为“威运高”的大股东,宁波一舟认为非常值得。  相似文献   

20.
张天旺  杨洪娜 《消费导刊》2014,(10):229-230
自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实施以来,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股权相对集中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存在,以及体制和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行为仍时有发生。本文对大股东如何利用自身权利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这一现象进行揭露,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些许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