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滞后性;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政府战略引领、创新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而城市空间扩张的机制不显著;对于东部地区城市、"两控区"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3.
4.
5.
文章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数字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对产业数字化产生正向影响;从影响机制来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通过金融资本深化渠道促进产业数字化;横向比较各区域得出,在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良好的东部与中部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数字化的作用强于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由此,为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引领与创新能力,需有机衔接“业务与绿色技术”,“自上而下”增强绿色技术数字化水平,筑牢金融资本安全深化屏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据,从污染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考察了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及路径。主要结论是:(1)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2)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对重度污染制造业行业绿色发展作用更明显;(3)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效应、能源结构优化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效应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鼓励制造业进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并采取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能源结构优化力度,促进高效、低碳型能源制造业体系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高级化发展,形成以绿色知识、绿色制造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洪勇 《当代经济》2024,(1):105-112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65个地级市2002—2021年数据,详细研究了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各种稳健性分析均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此外,在低市场分割水平、高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小。动态面板的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30个省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在将绿色工艺创新分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环境管制工具对工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同时制度、排污费制度、研发投入、市场需求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均具有积极作用;地区居民环保意识、市场制度均产生了负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政处罚案件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市场竞争仅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环境政策法规具有负向影响;而工业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投诉处理率仅对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污染治理投资制度仅对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企业规模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末端治理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来看,除工业环境治理成本外,其余环境管制工具对两种绿色工艺创新模式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对我国实现低碳转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2006—2019年我国223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在引入PSM-DID、空间DID等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智慧城市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的直接路径和“数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路径影响城市碳排放;(3)在人力资本、资金、物质越集聚的城市,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对城市碳减排的正向调节作用越显著。上述研究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实现数字赋能与低碳引领的双轮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渐行渐近。现在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智慧城市”近两年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中,构建信息化资源共享的虚拟平台成为其信息转移和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分析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慧时代的表现形式及转移虚拟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在信息传递主体有限理性的情况下,将演化博弈理论引入到信息转移过程中形成政府与信息主体的收益矩阵,并研究虚拟平台在官管民营模式下,信息转移过程中资源主体和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及稳定状态点现实解释。用复制动态相位图表示政府和信息资源主体在转移共享和激励行为比例变化的复制动态关系,探讨四种情况下稳定状态的收敛性与抗扰动性。最后得出结论为不管任何状态下的复制动态关系和稳定性,政府通过调整战略和信息平台中的收益分配比重,既不影响信息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提高其收益,使博弈双方主体均有能力和动力推动信息转移共享,从而达到帕累托上策均衡。  相似文献   

17.
于扬  夏德峰 《经济经纬》2022,39(1):24-35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N. Arfaoui 《Applied economics》2018,50(14):1536-1554
Numerou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provide evidence of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owever, few analyses explain how environmental policies drive eco-innov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eco-innovation-friendly mechanisms in the design of European REACH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 regulation. The aim of REACH, which became effective in 2007, is ‘to ensure a high level of protection of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which makes it appropriate and original for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innovation. The primary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on eco-innovation by showing how design regulation is able to push and pull the environment innovation, based on an original survey related to REACH regulatio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hows that (1) regulatory-push mechanisms seem to be more important drivers than regulatory-pull mechanisms; (2) the process of authorization and the obligation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ushing’ eco-innovation, suggesting that policymakers should promote new ‘green knowledge’ to encourage eco-innovation; (3) extending obligations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pulling’ eco-innovation and (4) only well-designed instruments, appropriate for the techno-industr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to be applied, lead to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9.
武汉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改革试验区,建设低碳武汉是国家赋予武汉的历史使命。在分析武汉工农业及居民碳排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低碳武汉的低碳经济政府-企业线和低碳生活政府-社区-家庭线的双线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动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欧盟智慧专业化相关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各指标下将东营分别与领先创新型城市和同类创新型城市进行标杆对比,并构建SWOT矩阵,分析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发现: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R&D投入强度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是短板,仍需加大培育力度。对此基于SWOT分析提出有关引才引智、创新主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