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际卫生条例》自1969年以来基本保持不变,迄今仍是在传染病控制方面惟一对成员国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卫生协定,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控制世界传染病和规范各国卫生检疫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卫生、安全一体化的发展,该条例在总体上已不能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威胁的重新崛起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旧传染病如结核、霍乱的死灰复燃和新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的出现,促使世界卫生大会于1995年通过WHA48.7号决议,提出修订《国际卫生条例》。经过192个成员国10年努力,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以下简称新条例)于2005年5月23日经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新条例中的许多规定吸收了过去30年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全球社会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2003年SARS和2004年禽流感的防治经验。与现行《国际卫生条例》(1969年修订)相比,新条例能更有效地预防、抵御和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并提供了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确保最大限度保护人民健康,同时对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干扰减少至最低限度。新条例分为10部分,共有66条和9个附件,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自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缺乏统一的国际规制和征税原则以及数据滥用、数字鸿沟加剧、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治理问题,函待形成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基本框架,应遵循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相关技术创新、有利于数字共享和利用数字技术应对全球危机、有利于消除数字滥用和侵权、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等准则。要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尤其要发挥联合国在这方面的作用。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可以为建设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医学媒介生物孳生栖息环境不断扩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国际交通工具及其运输的集装箱、货物被动携带输入性有害生物的传入、扩散造成的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流行的危险性急剧增加。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是目前各国国境卫生检疫机构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河南焦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复杂性日益增强,围绕气候治理的国际谈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议》,全球气候治理制度框架与行动路线已初步形成。全球气候治理逐步从大国博弈转向合作共赢治理方式发展,并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贡献的治理模式。然而,在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存在权力不平衡、治理争议较大、气候治理机制复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采用低碳技术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问题仍是国际关系中需要全球性治理的综合问题,更是协调国际社会集体行动的国际法议题。自1994年生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到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24年多的曲折发展。国际减排规则已从京都机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型为巴黎机制下"自下而上"的模式。未来国际法的发展将在责任转型、大国共治、软法治理等层面深刻影响并推动全球集体减排行动的一致性展开。  相似文献   

6.
现有制度环境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以政府为主导,基层治理是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在医疗产业创新方面,我国国有企业承担创新的主要角色,创新驱动力较多来源于政府支持,医疗产品创新更显民族特色。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医药制造类企业带来了庞大的世界市场,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引领能力。然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疫情的不确定性激荡。我国公共卫生治理创新仍面临产业创新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善中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促进医疗产业创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应当分类制定中小医疗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合理权衡公共卫生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群防群策凝聚群众智慧,更深层次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化疫情不确定性为契机。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虽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笔者认为国际非政府如果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完善自身的机制建设、加强自身的能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全球黄热病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热病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3种传染病之一(另外两种是霍乱和鼠疫).各国卫生当局在得到其领土首例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传染病病例报告后24小时之内都要报告给世界卫生组织.这既包括本土病例也包括输入病例.所有后来的病例和死亡都应该报告给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共接到303例黄热病病例报告,其中117例死亡.这些病例91%发生在美洲,非洲报告的只占9%.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而能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世界能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推动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及其他沿线国家的能源安全,稳定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促进国际能源治理体系的完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完善国内能源立法,积极开展多边能源合作,并对现有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加以研究和利用。“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需要确立合作基本原则,构建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需要完成自身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转变,带领沿线国家共同建立能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在即,其被欧盟赋予了两项主要目标:预防碳泄漏及维护产品公平竞争秩序。以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贸易作为研究视角,在预防碳泄漏方面,该机制无视碳泄漏归责逻辑,单方推行市场调节方案,有悖于气候治理的全球观念,隐含气候单边主义实质;在维护产品公平竞争秩序方面,该机制通过主导碳定价,转移境内贸易禀赋优势而限制他国出口,干扰正常国际贸易秩序,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实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在全球气候治理层面削弱中国的气候话语权,干扰低碳发展计划进程;在国际贸易层面打击对欧关联企业出口能力,限制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有鉴于此,当下中国应在国际和国内层面双措并举。在国际层面上,通过推行全球气候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WTO规则并构建国际碳关税,延展制度应对的缓冲期间;在国内层面上,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与完善碳市场、碳税建设,提高制度应对的内生能力,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并助力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珂  余钧 《中国海关》2020,(2):32-33
Q:海关在国境口岸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施卫生检疫的法律依据是什么?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下简称《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二条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本法规定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是指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检疫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政部门确定和公布。  相似文献   

12.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性的经济失衡等因素使得全球经济治理框架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需要。在构建新型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时,需要重点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代理组织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加强南北对话机制、信息披露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与合作共赢机制等基础设置的建设,为全球经济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对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转型,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南南合作、主导成立区域性合作组织、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等方式,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聚焦G20机制     
G20是金融危机以后形成的全新国际治理机制,但中国对该机制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为此,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主题为“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的第二届20国智库论坛,对G20与综合增长战略,金融改革和全球治理以及G20与中国等主要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小龙  谢融辉 《商》2014,(44):99-99
当前国际规则进入重塑期,国际投资体系迫切需要重塑。在全球投资治理框架下。国际直接投资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传统的全球投资治理体系包括双边投资治理协定、世界银行下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和多边担保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目前缺乏一个全球性的多边投资治理协定。中国参与全球投资治理的最佳路径是推动中芙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从而撬动多边投资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卫 《全球化》2022,(5):12-17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规则、主体、对象和绩效,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价值”和“绩效”。除了这两大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形成了责任共识和可量化共识。中国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完整、可量化、可推广的评价体系。这也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在评价体系方面做出的尝试。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推进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一项需要各国共同承担的艰巨任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把握主动权,用自己的积极作为,助力国际社会趋利避害,走上合作共赢的道路。要尽快形成并不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评价体系;要建立一种有利于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利益诱导机制;要加快、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要建立起有利于碳减排的“微循环”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宏观经济学中的国内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加以拓展,提出世界市场失灵和全球经济治理失灵问题,认识到世界市场形成后存在着效率、公平、稳定三大矛盾,即世界市场失灵。为了克服世界市场失灵,全球经济治理应运而生。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并没有根本解决世界市场失灵问题,全球经济治理存在赤字,即全球经济治理失灵。本文梳理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背景,分析了全球经济治理失灵的原因,并指出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对于纠正世界市场失灵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对策,确立了以规则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背景下,G20会议升级为领导人级别,此后这一机制致力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防范保护主义。文章在分析中国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前提下,认为G20大阪峰会对协商中美贸易之争、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新《国际卫生条例》开始正式实施。这是在原来的《国际卫生条例》的基础上,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其成员国历时10年修订而成的。新条例将原条例中的3种检疫传染病即鼠疫、霍乱、黄热病扩展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并包括了生物、化学、核放射所引起的三件事,涉及范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作为非传统政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虽然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领域扮演了消极参与者的角色,但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美国重新积极的参与到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进程中来,与欧盟展开了对环境问题国际合作领导权的斗争。一方面美国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才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需要掌握国际气候变化治理领导权来影响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张翔 《商》2013,(15):128-12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权力配置往往影响到参与国乃至非参与国的经济利益,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危机前、危机时、后危机三个时代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而分析全球经济治理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