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油化工产业一直是国际间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的重点领域。入世为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已经对中国石化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拓展国际能源市场的同时,也为国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敞开了方便之门。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及自由竞争理论,分析论证了中国石化产业反倾销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邓佳 《环境经济》2020,(5):58-59
3月6日,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厂区,硕大的熔喷头源源不断地喷出白色纤维,瞬间凝结成雪白的布匹。通过参建各方600多名员工12昼夜连续奋战,中国石化和国机恒天集团合作建设的燕山石化熔喷无纺布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决定,与国机恒天集团迅速合作.  相似文献   

3.
粟丽丽 《经济师》2002,(1):88-89
文章从分析加入WTO后,我国石化产业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探索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石化产业的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引资格局下,外资在中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对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促进石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剖析FDI质量内涵,探讨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决定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及政策措施不到位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构建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2009,(4):74-78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完善产业体系,立足自主创新,以应用带发展。2月1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2月19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完成了一次整体性变革,实现了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格局,形成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竞争的局面,正由行政性垄断向竞争性垄断转变,而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将按协议规定的内容向国外开放,同时国际市场也向我们敞开,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将给已基本饱和的中国石化市场造成更严峻的市场供求压力,对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目前的营销、贸易体系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国有石化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市场营销观念,建立全新的经营理念,采用科学的、实用的市场营销方法来进行经营决策。  相似文献   

8.
梁日杰 《时代经贸》2012,(20):87-87
本研究论文首先就我国石化产业的起始及经历十五十一五后已经形成的石化产业聚落现状作了分析;其次,就聚落分布与主要石化生产基地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产业规划作了分析研究并预测了规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决定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及政策措施不到位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构建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总量大,占中国GDP的5%左右;同时石化产业的关联度高,和上游产业的关联度达80%以上。全球金融危机对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石油从每桶147美元降到每桶30美元,下降了80%左右,而石化产品基本上在一个月内价格下降了50%以上,有的甚至降了80%。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的石化产业受到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入世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角度来看,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的弱项,按入世和全球信息产业开放的要求,它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这就是个矛盾。本文分析这个矛盾,先介绍了世贸组织同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密切关系的规定和我国入世所作的承诺,接着分析了入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所提供的机遇和所造成的挑战,最后阐述了我们拟采取的战略及政策措施,以应对入世以后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的综合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有关法律文件 ,分析了扩大开放的各个方面对工业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工业受到的综合性影响做出基本判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在过渡期间 ,市场开放的各种影响尚未完全形成 ,对整个工业的综合性影响还不大 ;而过渡期完成之后 ,全方位开放带来的各种影响将全面显现并相互作用 ,产生综合性、全局性和深层次的影响 ,从而对整个工业发展的冲击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变化和影响 ,这个较大的冲击将发生在 2 0 0 5— 2 0 1 0年期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石化工业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化工业是高能耗行业之一,其能源效率变化与节能状况对工业能耗和节能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石化工业能源消费特点,从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角度度量了石化工业节能效果,估算了石化工业最小节能潜力,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石化工业能源效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准确判断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及其特点,对于把握中国银行业改革方向以及金融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次以勒纳指数为衡量指标,运用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银行业1994-2006年市场竞争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在1994年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处于高度竞争状态,危机后到入世前市场竞争程度下降,入世后市场竞争程度有显著加强.市场竞争程度存在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点,中国应密切关注银行信贷竞争的顺周期性以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石化工业生态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本文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工业生态化建设理念。在对南京市石化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工业结构生态化、空间布局生态化、生产管理生态化和废弃物处理生态化四位一体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探索了南京石化工业生态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创新评价指数、皮尔逊相关系数对战略性贸易政策中R&D补贴政策、自主创新以及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之间进行经验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研究发现R&D补贴政策与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十分显著;战略R&D补贴及企业自主创新对市场占有率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对汽车的市场垄断集中度有分化作用,优化了汽车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R&D补贴,进一步优化政府R&D补贴结构,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7.
试论加入WTO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就业弹性变化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来看,WTO对就业的影响在方向上和目前就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一致,这就决定了入世对就业不会造成净负面影响,但分三次产业来看,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是受入世影响和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但农业因此而损失的就业机会中相当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极小一部分,约占0.7-1%左右,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收入而不是就业上;入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有正有负,这要依具体工业待业特点而定,但增减相抵,入世对工业就业仍然具有增加效应;最后,入世将大大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是中国入世最大的收益者。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行业。本文运用DEA方法对2007-2010年间13家上市石油化工企业的静态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2007-2010年间11家上市石油化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的退步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合理控制规模、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综合国内外的各种产业发展理论,概述产业的发展诱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实证分析与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众多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可忽略的.从影响因素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考虑应如何对这些发展诱因加以利用和调整,从而加快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制造和零售等行业在入世后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全球空间。作为为这些行业提供服务的物流行业,能否提供更加国际化的服务,是国内物流企业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因此对现代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物流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